拜读3月30日红辣椒评论的《不必给手游戴上“颠覆历史”的高帽》一文,笔者有些不同的看法,特撰文商榷如下。
在公众印象中,手机游戏不过是“游戏”而已,只要不渲染色情暴力,“戏说”一番无伤大雅。因此,面对“颠覆历史”的质疑,有人以“游戏就是游戏,就是娱乐,不能对它要求太高”“游戏从另一个角度激发起孩子对历史的兴趣,不必对游戏戏说历史大惊小怪”之类的说法相回应,认为不必给手游戴上“颠覆历史”的高帽。
确实,即便是很多“戏说”历史的影视作品,公众也常常抱着看戏的心态,娱乐娱乐而已,更何况是游戏呢?然而,当数据显示这款手机游戏的玩家过亿,11岁至20岁的用户比例高达54%,连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都热衷于此,那就不得不让人担忧会不会“带坏”孩子。相比于主要面向成人的影视剧,小学生们基本上还没学过真正的中国历史,一旦游戏先入为主,极易形成对历史人物的错误定位,遗患无穷。就算以后学了真正的内容,也会像白纸乱涂了色彩,即使再擦掉仍会有印迹,会对历史有误读。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承载着整个民族的记忆,优秀历史人物更是民族的精神标杆。“诸葛亮是一名拥有超强单体爆发输出的法师,他的技能一旦精准命中敌人,都将获得谋略刻印,谋略刻印达到5层时,会召唤5颗法球围绕自身,自动攻击附近的敌人,造成高额伤害。”当诸葛亮从一位“羽扇纶巾”的智者,沦为一个游戏角色的代号之时,还仅仅是“儿戏”吗?当李白、赵云、墨子、庄周、狄仁杰等耳熟能详的人物,在游戏中穿越时空一起“混战”,而且内容和精神被架空,与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全无关联,我们还能悠然“看戏”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可以对历史进行演绎发挥,但必须遵循基本的底线和规则,绝不能随心所欲,任性而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优秀历史人物本应该发挥引领他们成长的积极作用。不能让历史人物“活”起来,走进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就罢了,反而任意摆布,罔顾人物身上所积淀凝集的民族情感肆意篡改,让人物价值发生倾斜以至于崩坏,岂不是自毁长城吗?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一位位历史人物在“游戏”中被面目全非,就意味着一片片精神高地的崩塌。“说得重一些,随意涂抹和戏说历史,就相当于‘抛弃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让我们的文化发展‘迷失方向和目标’”。
窥一斑而知全豹。作为一款现象级游戏,《王者荣耀》的做法极具代表性。之所以偏爱用历史人物作为游戏的角色,一是历史人物没有版权,可以无成本、无纠纷地放心使用;二是历史人物没有距离感,能让玩家很自然地接受。据统计,去年我国网络游戏市场的数据总规模接近1800亿元,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相关机构预计,到2019年我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将达到2300亿元。
在惊人的数据面前,如果任由游戏继续颠覆性地“戏说”历史人物,后果恐怕会令人不寒而栗。青少年喜欢游戏,也潜移默化在接受游戏传达的精神文化信息,游戏的本质不仅仅是娱乐,还有教育、训练及信息传播的功能。因此,游戏设计者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于“游戏”层面,除了要加大对游戏内容的研发,形成自己的独有品牌和“IP”,而不是从历史中生搬硬套角色名字之外,更要思考应该承担起怎样的教化功能。
文/胡欣红
来源:红网
作者:胡欣红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