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临终关怀是为生命质量做“加法”

来源:红网 作者:王希希 编辑:夏熊飞 2017-10-31 00:03:30
时刻新闻
—分享—

  临终关怀也称作安宁疗护,是指对濒临死亡的老年患者给予亲切的抚慰、良好的照顾和尽可能的帮助,使其安然故去。最早对临终病人的照料是在1967年,在英国伦敦由桑德斯首创的圣克里斯多费临终关怀医院。(10月30日《新京报》)

  “死亡”一词因为隐藏着不安、不吉利而一直被避讳,但死亡又恰恰是每一个人必达的终点,只是看谁先走完这一程。生命的最后一程,选择怎样的方式“谢幕”?在中国的传统孝道中,人们总希望通过积极的治疗逆转自然规律,甚至情愿倾家荡产。可是,这种盲目抢救延续生命的行为,却无助于亲人临终期生命尊严的提升。

  现如今,我国多数家庭呈现“421”模式,即一对夫妻上有4个老人,下有1个子女,可想而知一对夫妻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家庭传统的照护功能急速下降,承受亲属死亡的能力迅速衰退。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无力回天的病患不必仰赖医疗技术和大量财力被动地延续生命,而可以凭借基础治疗缓解身体不适作为保证,按照自我意愿度完剩余时光,也为临终者家属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有尊严地“谢幕”。

  据统计,人一生健康投入的80%用于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也就是说临终救护占据了我国医疗支出的最大份额。临终关怀的推广不仅有助于有限的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缓解医疗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更能让每一个临终患者拥有完整的生命权,可以自主安排最后时日,避免破坏性的延命救治,弥补现代家庭护理人员短缺且不专业的问题,有效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中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每年需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病人超过750万人,在建立完善临终关怀体制的同时,也需要公众转变观念,给予生命最后的权利。生命的终极安顿,不必强调生命的量,反而更多要关照生命的“质”,安详、满意地达到人生彼岸。在为盲目延续生命的“量”而过度治疗上施以“减法”,在为提高生命的“质”而给予心灵抚慰上施以“加法”,以“善终”为终极目标行孝道,符合临终者的意愿,才是子女真正的“孝”。

  文/王希希

来源:红网

作者:王希希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0/31/446050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