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帽子”成硬通货的背后是评价方式的单一

来源:红网 作者:杜建锋 编辑:田德政 2018-04-20 00:19:53
时刻新闻
—分享—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纷纷推出各自的人才计划,各种“帽子”也纷至沓来。“帽子”为科研人员送去了一众“福利”,在吸引、培养创新人才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里,“帽子”是不少科研人员纷抢的“硬通货”,但是,“帽子”过多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

  毫无疑问,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了让更多的人才涌现,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才出台各自的人才计划,一则正向激励,鼓励竞争,为人才成长提供上升空间;二则,“帽子”本身也起着标签的作用,高高的“帽子”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责任。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利弊,“帽子”一旦过多、过滥,其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可小觑。

  这也难怪,“帽子”往往意味着票子,也就是科研经费的多少,“帽子”越光鲜,科研经费愈是充足。作为一个单位,自然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个人,有了“帽子”,不但待遇水涨船高,而且也就拿到了“跳槽”的“绿卡”。因此,单位和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去抢“帽子”。

  存在的即合理,不能完全否认单位和个人抢“帽子”的动机,可能在“抢帽子”的过程中,个人提高了科研能力,单位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但是,怕就怕在眼里只有“帽子”,怕就怕在戴“帽子”简单化。比如,引进人才,只看到“长江学者”帽子的光鲜亮丽,却全然不顾师德是否有问题。再比如,学校用“帽子”装点门面,以“帽子”来论人才之风盛行,事实上造成人才成长环境的畸形。只看“帽子”的风气,会让人患上“近视眼”。倘若学校的发展只看眼下有几顶“帽子”,就会忽略了人才成长所需要环境的营造,进而造成学校发展的长远动力不足。

  说到底,是一些人只看到“帽子”的光鲜亮丽,只看到“帽子”所有带来的经济价值,评价人才陷入了简单化、标签化的误区,以为只要有“帽子”,学校从此就有了“大师”,名声和发展机会就会多一些。一句话,“帽子”成为“硬通货”的背后是评价方式的单一。

  要最大限度发挥“帽子”的正向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帽子”的副作用,就需要改变评价方式的过于单一现状,让“帽子”“去利益化,让其回归教育的本质。一方面,把学科设置、重点学科评选、科研启动经费等与“帽子”脱钩;另一方面,需要对“帽子”进行清理和整合,避免过多过滥。

  学校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少一些急功近利,要把重点放在为人才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才能真正发挥的人才作用。

  文/杜建锋

来源:红网

作者:杜建锋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4/20/460768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