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这块屏幕改变不了命运,但这条小鱼在乎

来源: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田德政 2018-12-15 22:21:34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刊发了一篇题为《教育的水平线》的文章,讲述“一块连接到成都七中远程直播课程的屏幕,如何改变了云南贫困县学校‘远端’学生升学率”的故事。次日,该报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以《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为题发表此文。短短数小时内,该文就引发了媒体、网民和教育界人士的评议热潮,形成了一个爆炸式的强大舆论场。(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

  正如冰点周刊的一贯风格,这不啻为一篇访谈细致、观察入微、角度独到、文笔晓畅的调查文章,它抓住了人们柔软内心的“泪点”和当下社会问题的“痛点”,在客观理性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暖心的入世情怀,并且成功推动了公众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展示出了共享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现实中已经开始运作了,并且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我们还是要问一句,这块在升学考试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屏幕,真的到了文章标题所说的“改变命运”的程度了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

  这块屏幕可以很快改变“远端”学生的高考成绩,但却很难改变他们的资源禀赋。在今天,高考只是决定人生能否成功的众多纷繁复杂的自变量之一,如果无限拉长,从几十年的高度俯瞰,或许它只是“人生”这样一个时间序列模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自变量。而如果把高考成绩作为因变量,决定成绩高低的,当然也不是听几位名师讲课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模型,家庭的氛围、成长的经历、青少年时代的见识和视野,这些都会被一股脑儿塞进这个复杂模型的输入端,在里面杂糅、混合成每个人的综合资源禀赋。这些都不是一张卷子、一纸分数就可以衡量的——实际上,它们根本就无法用外在的标准衡量。

  这块屏幕可以改变“远端学生”的学历和履历,但却很难改变他们的观念和习惯。同样是冰点周刊,在前段时间刷屏的另一篇文章《考上北大,然后呢》中,清晰记载了北大的农村学生们的隐痛:他们明白,原生家庭的烙印一直不会被抹去,城乡的差异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开始观念上的差异,到最后导致了外在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导致了小到日常决策、大到职业选择的差异,积少成多,最终形成了人生的差距。更糟心的是,他们可能也无法感知到,这种差距是如何发生的。备战高考,尚有成都七中的老师远程授课;闯荡世界,却不会再有任何一个导师,能够押中你人生的选择题。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对这群孩子而言,一块屏幕,一次教育资源共享,改变不了什么命运的——如果我们仅仅分析至此,停留在我们脑海中的,恐怕就是这样一幅悲观的图景。但仅仅如此吗?那我们推进教育公平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显然——是有意义的,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意义。

  在干涸的沙滩上,海水已退潮,一群小鱼被晒在沙滩上,一个孩子用力捡起沙滩上的鱼儿甩向大海,让它们免受脱水而死的危险。路过的人们问他,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谁会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这条,还有这条。”这是故事中这位稚气未脱的孩子的回答。

  这样一群来自贫困地区所谓孩子,他们所就读的中学,长年保持着零一本率,对他们而言,读书、高考、升学,也许这就是跳出农门、跳出这片海水退潮、太阳炙烤的沙滩的唯一路径。每一块屏幕,每一次直播课,他们都无比珍惜——实际上就连这样观看直播课堂的机会,也不是每一个班级都享有的,它只是少数尖子班学生的特权。

  一块屏幕,或许达不到改变命运的高度,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条小鱼在乎,这条,还有这条。

  文/都大伟(厦门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2/15/479443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