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宁泽涛退役:愿你的未来,别再被标签淹没

来源:红网 作者:吕京笏 编辑:张瑜 2019-03-07 23:11:39
时刻新闻
—分享—

这是一个喜欢造神的年代,造神之后,很多人发现,原来毁神比造神更好玩。

26岁的宁泽涛退役了,毁誉参半,针锋相对。泳坛新星、当红小生、违反队规……厚厚的标签像一层迷雾,遮住了真实的他,也遮住理性的眼睛,催化出无数意气用事的声音。他是水中的飞鱼,却在无数标签的淹没中窒息。

功过已无需评说。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就此放置回忆,沉淀出一个清晰的你。

宁泽涛的职业生涯曾如流星般灿烂夺目。2014年仁川亚运会,他独揽五金,一战成名;2015年的喀山世锦赛成为宁泽涛的生涯代表作,他在100米自由泳决赛突破欧美合围,斩获冠军,创造了亚洲游泳的新历史。

“中国游泳未来十年的领军人物诞生了”,铺天盖地的欢呼声如狂潮般涌将出来。不曾想,封神之作竟成为了宁泽涛的昙花一现。一年后的里约奥运会,宁泽涛在50米和100米两个项目纷纷折戟,甚至连决赛都没进。这一年间发生的事情耐人寻味。

世锦赛夺冠之后,宁泽涛先后与361度、浦发银行签约。商业价值暴涨的同时,也违反了“运动员不得私自签署中介公司、经纪人公司,不得单方面与企业签订协议,从事商业活动须由中心负责组织办理”的国家队规定。随后签约伊利,更是让他与蒙牛赞助的国家队彻底撕破脸。随着和游泳中心的矛盾越来越不可挽回,宁泽涛的商业代言越来越多,比尔斯珠宝、皮克斯工作室、阿迪达斯等品牌接接踵而至,频繁的场外活动和一落千丈的成绩,点燃了反对者向他开炮的引信。

时间的疾驰风雨兼程,恩怨是非也不再重要。宁泽涛已经退役,任何人都可以保留不喜欢他的权利,但不妨问问自己,真的理性认识过宁泽涛吗?这戏剧般的职业生涯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需要反思的痛点?

康德在认识论中提到过一个叫做“先天综合批判”的观点,即受到逻辑先验性的存在,认识受到主观因素限制,难免有局限性,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无法正确判断因果关系是否存在。同样,对于宁泽涛或褒或贬的观众们,真的了解他吗?

我对他的了解也只是基于一些报道,但仍觉得,直接给他扣上一个不思进取的“伤仲永”的帽子有所不公。先看他的最后一次比赛,2018年12月17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举行的长池锦标赛,宁泽涛以48秒43成功摘得100米自由泳冠军,48秒43的成绩相较于雅加达亚运会百米自由泳的冠军,日本选手盐辅慎理的48秒71的夺冠成绩要更加优秀。

在此之前,宁泽涛也公开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娱乐圈,不会进军娱乐圈;他也在折戟里约后前往南半球,为了重回巅峰,在昼夜颠倒中拼命训练;他伤痕累累,伤病成为了他遭遇滑铁卢的重要原因。

伤病猛如虎,是每一个运动员惧怕不已的梦魇,对于对身体天赋要求高,本人种不擅长的项目,更是如此。同样是游泳界,天才少女叶诗文也是倒在了伤病面前,昙花一现;强如姚明,也因为伤病,早早退役。而宁泽涛,本来英雄迟暮的悲壮故事,因为过往的光鲜,竟成为讽刺。

理性是作为观众应有的基本修养,也是对于运动员应有的尊重。想要做一名合格的观众,要求远不止于此。

宁泽涛的生涯是集体无意识的一次强烈爆发,出名时疯狂吹捧,失利后炮轰不断,人家退役了,也要打一番嘴仗,不吐不快。真正的粉丝应当在其辉煌时切忌捧杀,低谷时给予力量,这才是对一名运动员真正的爱。当众说纷纭之时,作为意见领袖的媒体应当及时发声,在宁泽涛的经历中,很多媒体做的显然远远不够。

还有一些企业和赞助商,把运动员的流量和名气当作自身敛财的工具,以高额赞助费进行诱惑,这种行为真的可取吗?

同时,中国体育的部分体制也需要思考,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宁泽涛经历的伊利蒙牛之争早有先例,当年的易建联脱鞋事件也引发过强烈争论。这其中的利益究竟该如何协调呢?“社会契约论”一直被视为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典范,然而其前提是公民参与契约构建,而游泳中心的规定真的真正考虑了运动员的个人诉求吗?无规矩不成方圆,体制的严格性固然重要,灵活性也不能忽视,尊重运动员个性和利益是体制一个良性平衡的体制所必需的,也是人才储备的必要土壤。否则,对于一些非优势项目,毁掉一棵苗子,可能就是整片森林。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告别泳池碧水,我们祝福宁泽涛。对他来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

文/吕京笏

来源:红网

作者:吕京笏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3/07/520107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