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要想真正为基层减负,却不能仅仅止于减负。单方面减负不仅不会减轻基层负担,还会产生新的问题。
多重因素共同造成了目前基层负担过重的现状。首先是形式主义导致大量的材料、表格和频繁的督查考核。基层干部主要精力被吸附在资料上,被动“空对空”“虚对虚”,精疲力竭应对检查考核,加班加点干着与群众无关痛痒的事。结果是基层干部无成就感,广大群众无获得感,上级部门无踏实感。其次是压力传导有盲区、苦乐不均。基层内部干事和不干事一样,干多干少一样,多干还容易出事被问责。甩手掌柜凡事高高挂起,尽心尽责的却事事操心。这意味着不加区别减负会为部分干部不作为、搭便车提供方便,使得一部分“负重前行”,另一部分“岁月静好”。最后,很多基层干部与越来越高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这是在讨论基层减负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很多干部群众经验丰富,但不会基本的电脑、微信操作,导致时间付出多,工作效果差。解决问题习惯“口头说明”,敲定项目喜欢“一句话的事儿”。留痕、表格、材料背后是治理理念的变化,从随意把握、自由裁量空间较大到注重程序规则。有些干部不能及时适应,把本该落实的制度硬生生变成了形式和过场。这部分“负担”就不能减。
多维度原因决定了,减负必须是一篮子工程,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以提升治理效能为核心的基层减负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形式主义痼疾不除,基层减负成功无望。形式主义人人都喊打,但多年以来不仅没有飞灰湮灭的迹象,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虽然问题表现在基层,根子却在上级。所以千万不能“上级生病,基层吃药”,否则各种反形式主义措施本身也会被吸纳进形式主义旋涡,使形式主义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这需要既出重拳,又用足绣花针功夫。
压力传导更加匀质,同事间任务要平衡。要解决“站着的批评干事的”现象,需要同时用好“帽子”和“钱袋子”。将参与脱贫攻坚等急难险重任务设置为提拔晋升的前置要件。使用更精细化的激励制度,让绩效跟着事项跑、事项跟着决策跑。
程序规则是大趋势,基层也要自我适应。任何工作不会做就会显得任务重,不适应就会变成负担。因此,要提供与新时代新要求相匹配的培训。表格、材料只是程序、规则的皮毛,是推进工作的手段和自然痕迹,基层干部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主动去适应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里应对自如。
基层减负不能降标准、少压力、减担当。相反,要将基层减负放在如何提升治理效能的大框架里思考,在为基层“瘦身”的同时,也要使压力传导提质和均衡,让基层干部多拿几把“刷子”、掌握几门“硬功”。这样的基层才能够在新时代承担更多更大使命。
文/杨成尚
来源:红网
作者:杨成尚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