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直挺好奇老师群的日常话题:是聊学生的成绩?还是谈自己的教学?于是,做了个小调查,没想到收到的老师群截图发现,很多都成了失物招领群。老师们的普遍感受是,现在的孩子比从前的学生更容易丢东西,校服、水杯最易被搞丢,操场成了失物集中地。(11月20日《钱江晚报》)
在校园里,偶尔遗失物品,属于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可是,如果丢失物品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普遍存在,就值得深思了。实际上,不光是在中小学,笔者所在的高校中,教室里、体育馆和田径场上,也经常可以发现学生遗失的物品,做保洁的阿姨经常成塑料袋地把这些物品送往保卫处,等待学生来认领。门口保安室的玻璃上,等待认领的身份证和一卡通排成行,甚为壮观。
学生爱丢东西,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东西不再精贵了,所以学生不再爱惜自己的物品,保管得不仔细,丢了也无所谓。这种带有某种戏谑色彩的观点,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在笔者看来,学生经常性地遗失物品,暴露出的是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这么能力缺失,从孩子的幼儿园时期开始,可以波及他们的大学阶段,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目前的家庭教育语境下,一方面,因为担心耽误孩子的学习,家长让孩子参与家庭管理,尤其是做家务的次数很少。孩子物品整理、归纳和保管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另一方面,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年龄太小,无法自己去单独地完成一件事情,习惯性地帮助孩子整理物品,越位管理,孩子对家长形成了一种依赖,这同样弱化了他们对于自己物品的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一种终身能力,学生个人物品管理的自觉意识不足和保管能力的低下,既会影响到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也会对于其日后的职业工作构成阻滞。可想而知,一个在工作岗位经常丢三落四,忙于寻找个人物品的职员,肯定是不会得到重用的。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家庭的责任要到位。除了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孩子有意识地通过家务活动来锻炼个人料理能力,家长还要让孩子多了解自己所用物品的价格,形成珍惜物品的意识,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学校也要在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中,提醒教育他们管理、爱惜好自己的东西。
来源:红网
作者:朱小峰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