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大伟
“日本,密室,本格”,贺岁档电影《唐人街探案3》(以下简称《唐探3》)借男主角秦风之口说出了这部电影的推理方式——本格推理。不过,这部电影的口碑与其上映5天突破30亿的票房并不相称。有媒体用“口碑平平”来形容大众对《唐探3》的观感。(2月16日 《光明日报》)
有句玩笑话叫“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当然《唐探3》并不至如此,至少它满足了希区柯克对电影最基本的要求:让观众能自然地看下去。《唐探3》的叙事线细究起来有不少瑕疵,但它确实让观众能够看出,它致力于在讲一个正儿八经的本格推理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本格推理的几个要件确实也都大体齐备。但《唐探3》的口碑平平可能是源于其本格推理本身不严谨。
本格推理要具备哪些要件呢?首先,本格推理需要凶案本身是个难解的谜团,这是电影开场就阐述到位的——在一个位居水中央、仅有一座桥与陆地相连的天然密室中,被害人苏察维遇刺身亡,犯罪现场一片狼藉。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密室中的另一人渡边胜。对侦探们(其实是对于荧幕前的观众)而言,这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挑战不可能”。
其次,本格推理要求凶手必须是出场过的人物之一,电影中对此处理得很简单。跟死者苏察维、嫌疑人渡边胜相关的出场人物寥寥无几,所以很多观众在电影上半场就猜出了真凶。但实际上,让读者/观众从若干出场人物中猜测真凶,这本应是推理作品较为烧脑的一个点,从福尔摩斯探案到《名侦探柯南》莫不如此。《唐探3》囿于电影的喜剧性质和电影本身的时长,对此也只能作淡化处理。
本格推理的第三个要件是,一定要根据现有的证据,按照严密的逻辑解开谜团。这是本格推理的精华所在,也是推理小说的拥趸最喜欢的地方。美国的推理小说家埃勒里·奎因就以严谨流畅的逻辑流著称,其作品因此成为本格推理小说难以逾越的巅峰。遗憾的是,《唐探3》的瑕疵,也大多集中在本格推理的这一要件上。男主角秦风最终判定真凶的依据,一是从监控画面中察觉到的细节,二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现场屏风碎片的还原,两相结合找出了真正的凶器。这里面并没有太多逻辑推演的含量,反而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含量更多——依靠监控摄像头和计算机技术来破案,难免有些乏味。
其实,依靠技术来推理的优秀作品在日系推理小说中并不罕见——《唐探3》把场景设定在东京,自然很让人容易联想到日系推理。森博嗣的《全部成为F》、东野圭吾的《神探伽利略》和“推理之神”岛田庄司的《斜屋犯罪》都是依靠“硬知识”推理破案的名作,但内核还是大脑中的逻辑推演。如果依靠最前沿最先进的纯技术来破案,那就多少有一点变格推理的味道——和本格推理大不相同,变格推理融入了更多的科幻色彩。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变格推理作品,当属水利学家潘家铮院士的科幻作品集《UFO的辩护律师》,其中的几乎每个科幻小说都在讲述高科技犯罪和高科技破案——譬如其中《沉默的橡胶树》就是运用某种音频技术还原橡胶树记录下的声音。从这个角度讲,《唐探3》的本格推理,在逻辑层大大输给了变格推理。
不过,更易引起争议的是电影最后的法庭审判环节。《唐探3》安排把本格推理的结论放在法庭上揭晓,然后引出了一段父女认亲、家族联姻等恩怨情仇的故事,甚至让部分观众不由自主联想到日本曾经存在的社会阶层矛盾冲突。这显然偏离了本格推理的轨道。本格推理推崇“逻辑至上”“价值中立”,不太喜欢掺和太多人间烟火、情感羁绊和社会问题,那是社会派推理才有的套路。《唐探3》的案件是密室杀人,而那些写密室杀人的经典口碑之作,如范·达因的《金丝雀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古墓之谜》和东野圭吾的《放学后》,都没有社会派推理的影子,而是老老实实地遵从本格推理。从这个角度讲,《唐探3》的本格推理,在结论层又输给了社会派推理。
当然,无可指责的是,这确实是一部适合过年看的合家欢电影,乐一乐,也挺好的。
来源: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