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在《朗读者》节目中谈及自己因身体病痛,从不脱衣睡觉一事登上热搜。网友们纷纷点赞评论的背后,彰显的是对于一位人民好老师的深度认可与崇高敬意,也反映出当下人们对于家门口的好学校、好老师的殷切渴盼与期望。
今年的9月8日,中宣部、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共评选了10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涵盖了高教、职教、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同时也兼顾了地域、民族、性别、年龄等因素。这一名单,是国家层面对优秀人民教师教学成果、教育贡献的肯定与赞许,也是对那些始终耕耘在教育一线、勤恳工作的教师的一种鼓励与瞩望。事实上,老师们不要担心自己默默的付出只是“徒劳无功”,真正的好老师永远不会被埋没,祖国和人民都将时刻把你记在心中。
今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视察时谈到,“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普通教师也应树立成为“大先生”的职业目标和人生指向,立德修身、潜心研学、育人不诲。各位勤劳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应沉下心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加强育人素养、深耕教育一线,将无尽的爱意与温暖挥洒在工作岗位上,不仅争做学生一时的指路人,更要努力用自己的言行伫立起学生人生之路的指向标。
今年已64岁高龄的张桂梅,如今仍坚持每天5点半起床晚上12点半睡的作息。她坦言,自己之所以要坚持这样的习惯,是为了让学生们知道“你的校长就是这样的,你出去也应该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如何书写“大”字,也许方法不同、形式各异,但一定是见之于行动、融之于生命的,因为“以身作则”是一位“大先生”的首要准则、基本要义。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教师在成为“大先生”的路上,还需要社会对教育行业、对教师职业多些宽容与理解,多份敬意与支持,转变以往对于教师身份的标签化认识,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成就感的获得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供开放包容的职业成长环境,给予辛勤园丁们应有的社会敬意与社会支持,这同样是关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一环。
还需注意的是,在加大教育事业投入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提高教师的待遇。应当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更加多元的考核评价制度,不以“职称评定”作为衡量好老师的唯一标准。为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增添更加包容、开放、宽松的环境,或许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教师本人对于职业的恒久热爱、坚定初心,由内而外地推动教师一职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教师对于个人成才、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没有谁的人生离得了老师的教诲与帮助。当我们向上敬仰崇拜像张桂梅、吴蓉瑾这样的“大先生”时,也一定不要忘记敬重身边的每一位人民教师。多份对于该职业的理解、包容,让那些无私奉献、热爱学生的“好老师”被看见,更被记住,将这份尊重与敬意“常态化”“普遍化”。唯有如此,家校关系才更和谐,社会风气才不偏颇,教育事业方可长青。
文/曲亚宁 (山东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曲亚宁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