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扬书生
1月16日,河南南阳。12岁男孩报警称自己遭遇家暴。原来父子俩因玩手机大吵,父亲动手打了儿子。经民警调解后,男孩承认错误、主动写下检讨,父亲也向孩子道歉。(1月23日 澎湃新闻)
近年来,未成年人因“被家暴”报警求助的案例越来越多。2019年7月,四川内江一名9岁男孩因不按时完成暑假作业,被爸爸用晾衣架打了一下就打110报警:“我爸爸是坏人,你们快带走他。”2019年12月,江苏泰州靖江一12岁男孩与父亲争执,父亲江某做出要打他的样子吓唬他,孩子报警称:“我在家被我爸家暴了,警察叔叔快来!”
对于“被家暴”的孩子来说,选择报警说明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毕竟在大人面前,自己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希望警察叔叔能主持公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孩子报警“被家暴”,可别只当笑话看,其背后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家长教育孩子应当讲究方式方法。再小的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物,家长不能对孩子随意打骂,因为随意打骂孩子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给孩子未来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使孩子产生自卑人格,甚至会造成孩子社交焦虑。
再说,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一套不但已经过时,而且涉嫌违法。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表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因性别、身体状况、智力等歧视未成年人,不得实施家庭暴力,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这就意味着,家长如何对待孩子,正式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家长对孩子恶语相向、拳脚相加,弄不好会收到法院的“家庭教育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很多未成年人身上出现的问题,都与其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未成年孩子有些叛逆,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做朋友,以平和的口吻与孩子沟通观点和看法。如果一味地打骂,家长和孩子之间就形成了“敌对”的紧张关系。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动态,孩子贪玩不爱学习,或沉湎手机游戏,家长要俯下身子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自觉远离手机游戏,把精力花在学习上。暴力相向,只会适得其反。
来源:红网
作者:维扬书生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