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静芝(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进入暑期,各类研学游再次升温。有数据显示,7月份“研学”旅游搜索热度上涨203%。在各类研学游产品中,打着北大、清华幌子的产品总是格外畅销,更有甚者,在网络平台公开售卖北大清华的入校名额,价格最高炒至千元。(7月26日 人民网)
研学游是集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和开放式等特点于一身的新兴教育形式,其优势在于走出课堂和教材的局限,走出校园的“封闭圈”,走入户外,以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形式成为老师的“天然课堂”,是帮助学生脱离“闭门读书”“题海战术”的一剂良方,让学生们可以“在游中学、在学中研”,通过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
目前不少研学项目,费用动辄几千到近万,项目设置主要以热门打卡点旅行为主,到达目的地先拍照,拍完照即可自由活动。据学生反馈,研学旅行一部分时间是在车内,除了玩手机,就是睡觉打发时间,到达活动地点集合拍照后,便可自行活动,或跟随听从导游讲解,或寻得待客处休息。对学习积极热情的同学还会紧跟着导游听听内容,但即使是这样,也感觉是走马观花式的了解,并没真正研究性地学到什么,其他人更是各参观各的。“如果是为了增长见识,所有风景都只是‘一遍过’;如果是为了玩,三天行程,一天三分之一时间在车上,还有三分之一在宾馆。”凡此种种,都让研学游变得低效甚至无效,背离了原本的初心及意义,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因此,对研学游来说,游而不学背后的思考很有必要。当下研学游市场存在着种种问题,一方面,一些研学游名不副实,在师资力量、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等与宣传有出入,一味营造噱头却无过硬品质,研学游市场门槛低、服务良莠不齐、行业标准不完善等问题频发,亟需完善研学游市场相关管理办法、行业标准和管理细则,加强引导和监管;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对研学游期望过高,在研学产品的消费上应该理智一些,坚定守住教育的初心,切莫被焦虑、功利情绪裹挟,通过盲目跟风、攀比,认为参与研学游就能获得较高期望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什么样的研学游才值得一游?是一定要去“高大上”的博物馆、科技馆才能学到知识,才能让研学游实现“研学优”吗?家门口的历史人文、传统村落,田野间的青草野花,不远处的绿水青山,不都是很有价值的“第二课堂”吗?研学游的关键和本质,在于平衡游与学,将教育功能和知识性学习贯穿于游览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去发现、去感受、去思考、去实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研有所得、学有所思、旅有所乐、行有所获。
来源:红网
作者:邹静芝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