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良(重庆大学)
康德曾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个人道德固然离不开教化,最重要的是要靠内心信念的维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容易,因为在具体的表现与运用中,个体的道德意识千差万别。如果所有人都把思想品德课上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奸犯科的事情便不会再有了。
8月27日,“南阳理工学院学生发布虐猫视频并发表不当言论”的事件在网络上掀起风浪。9月2日,该校经过调查给予该学生开除学籍处分。这是一起典型的“个人失德败坏社会伦理”从而引发众怒的事件。
对于这种行为的谴责基本达成共识,目前争论最激烈的问题,莫过于“开除处理是否过于严重”。部分网友认为“虐猫就开除,霸凌同学却不开除”“学校不教育,是要丢到社会去教育吗”“处罚有点重了,影响孩子一生”……
“虐猫”的重点在一个“虐”字,小猫何其无辜受此折磨,该学生的行为与公认的伦理规范有显著差异,心理病态且不存在“罪恶感”,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同比其他虐猫事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人类没有任何权利残害其他生命。为什么不立法保护猫狗,是因为它们繁殖能力很强、灭绝可能性低,并不是不需要保护。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对它们有“爱”心,但绝不能有“害”心。该学生传播自己的错误行为,败坏伦理道德实属不该,从根本上看私德不修,受到制度正义严惩属咎由自取。
第二,制度正义能够促进公民美德的形成。该生已经具备独立行为能力,学校虽有教育的职能,却也不能精准把控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变量。人类不同于人工智能,学生的道德出现问题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到学校身上。就好比孩子生病了,不能说全是由于父母照顾不周的缘故。雷厉风行总好过拖泥带水,正义的制度充分揭露出虐猫的错误性,让人们引以为戒。
第三,公民美德该如何形成?答案是:终其一生,永远在路上。父母本身不残害动物是一回事,是否有意识地教育过孩子要保护动物又是另一回事;学校注重学生学习成绩是一回事,是否真正查漏补缺,关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是另一回事;社会机构谋求自身利益是一回事,是否将集体利益放于个人利益之上,承担起社会责任又是另一回事。
我们不能庸庸碌碌地走在路上,公民美德与制度伦理正义需要打好配合。道德如同天上的星星,需要晴朗夜晚独自登台欣赏,也需要明月清辉相伴,更需要光芒万丈的太阳同舟共济。当道德出现问题,零容忍,不姑息。
来源:红网
作者:张雨良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