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忆莹(重庆大学)
近日,大英博物馆被曝出丢失近2000件文物。事实上,这次并不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被盗。1993年该馆收藏的罗马硬币被盗;1997年几本波斯书籍被盗;2002年一尊有2500年历史的希腊雕像被盗;2004年15件中国铜镜、盔甲和宝石被盗……其实,只要了解一下国外博物馆的“黑历史”,就能明白,“文物在国外保存得更好”的说法,并不准确。(中国日报)
此次文物失窃事件使得大英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归属问题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也登上了微博热搜。据悉,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对外开放,拥有超过800万件藏品,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其早期馆藏珍品由世界各地各界人士捐赠或在英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动用自身资金购入,而随着英国殖民经济的扩张,大量外国文物被掠夺到英国汇聚到了大英博物馆。可见,大英博物馆本身就象征着一段侵略的历史,各国有合理正当的理由提出劫掠文物归国的请求。
文物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符号,它还承载着一段文明。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通过文物与先贤对话,通过文物了解各个朝代的经济、政治、文化,通过文物凝聚民族情感,华夏文明才得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几乎囊括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我国国势衰微、外敌入侵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大多数文物都是英国趁机劫掠或偷盗所得。他们盗走的不只是一堆器物,更是能代表华夏文明繁衍生息的稀世之宝。
大英博物馆不是劫掠文物的栖息地,而是忍辱负重的劫掠文物的囚牢。多年来大英博物馆以英国议会1963年修订的《大英博物馆法》为由拒绝归还文物,该法基本上禁止博物馆返还任何藏品。然而,其自身不重视或者根本没有能力保护文物,除了近年来多次发生的文物失窃事件,大英博物馆的安全措施也是极其糟糕,其“编目非常混乱,许多藏品都是存放在同一间藏室里。藏室有报警系统,但是没有其它监控。数十名管理员、专家和研究人员可能会在同一周甚至同一天内进入任何一个藏室”。此外,我国文物有专业的修复人员,而一群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外国修复专家根本无法还原文物的本真,结果只有文物损毁。既无法专业修复文物,部分馆藏文物还被私下出售,大英博物馆继续用本国设定的法律作为拒绝履行国际道义与责任的借口,显然是十分虚伪和荒诞的。
文物追索,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中国不能停止脚步,中国人民更不能停止行动。长期以来,我国通过政府追索、海外捐赠、社会力量参与等多种方式推动海外文物回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劫掠文物归国问题。而法律困境是文物回归的最大障碍,自1954年“海牙公约”开流失文物归还先河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于1970年和1995年制定了相关国际公约。可“法不溯及既往”的国际法原则,很大程度上让这些国际公约失去了效力。尤其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文物流入国”并未加入公约,可见,靠单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追回文物的。我国必须加强与其他文物追索国家的合作,共同探索多元渠道,找到更加有效的追索方法,早日让劫掠文物回家。
来源:红网
作者:文忆莹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