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嘉雯(湖南女子学院)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自20世纪初妇女节的确立,这个节日就一直含有深刻的政治意义。然而近年来,随着商业高速的发展,妇女节逐渐变成“女王节”“女神节”,失去了其原有的独特政治意义,慢慢沦为一个消费符号,仿佛“变了味”。
或许有人认为,从妇女节变成“女神节”,不过是名称的改变和节日内涵的新发展。然而,妇女节变成“女神节”,背后绝不仅仅是节日议题。想要明白此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就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妇女节的历史。
设立国际妇女节的想法是最先产生于20世纪初。1910年,克拉拉·蔡特金起草了《关于争取妇女选举权基本原则的决议案》。这个决议案规定,“各国社会主义妇女每年要有一个节日,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妇女获得选举权,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并连同整个妇女问题一起对待妇女的选举权要求。”从中不难发现,早期妇女节的设立,就是为了夺回妇女应有的权利,争取妇女解放。
而在中国的1924年,第一个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活动在广州举行。在大会上,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何香凝发表演讲,介绍了“三八”妇女节的由来及纪念它的意义,痛述了广大妇女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下所遭受的种种苦难,鼓励妇女坚决地走“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帝国主义和妇女自求解放的道路。”在中国,早期对妇女节的庆祝,同样与妇女解放运动息息相关。
从历史事件本身来看,在妇女节诞生与发展早期,妇女节都与妇女解放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从历年来的国际妇女节联合国年度主题中,也能窥得一隅。从1998年的“妇女与人权”,到2004年的“妇女与艾滋病”,再发展到去年的“性别平等共创可持续未来”。从争取最基本的人权,到追求各方面的性别平等,在女性地位不断提升的历史进程中,妇女节始终承担着激励女性的一个重要角色。
让我们回到如今。谈到妇女节“变味”,我们先来谈谈“妇女”一词。妇女,是成年女子的统称,在大众的印象里,也常常象征着女性劳动者,本是个普通的概念。但由于女性消费力的强大,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消费主义联合大众媒体,慢慢建构着社会对女性“理想形象”的定义——“精致,漂亮,幼态化”,以“高级女人用高级的”“别在美丽的路上敷衍自己”等广告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女性的认知结构和审美取
接着,让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到妇女节本身。其
妇女节变成“女神节”,是这个节日核心价值的改变,但牵涉的绝不仅仅是节日。消费主义对审美的畸形建构,对女性隐晦的捧杀,将女权主义议题“去政治化”,都是值得我们讨论的主题。
来源:红网
作者:谭嘉雯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