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园(郑州大学)
《我本是高山》是根据张桂梅老师的真实事迹改编的一部电影,然而点映过后网友对此争议不断,认为电影曲解了张桂梅精神的内核,充满男权思想,是一次非常失败的改编。面对争议,该片编剧的回应又引发了一波舆情。对此,11月19日下午“六公主”——中国电影频道回应了电影相关争议,认为编剧的回应是失态的,但网上也有很多声音是来自于追逐流量蹭女性话题热度的营销号,他们用“诈骗”的方式做影评,挑动着未看过影片的“吃瓜群众”。
纵观网络,网友对电影改编的不满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是张桂梅的信念感放错了位置,真正激励张桂梅的是身为党员的责任感而不是丈夫去世的悲痛。其次是影片充斥着浓厚的男权思想,包括把酗酒的父亲改为酗酒的母亲,吃不了苦回家嫁人的女朋友等。面对这些争议,编剧过分激烈的言辞则把男女对立的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是瞎还是失忆?张老师是不是拯救了酗酒的母亲!”“平庸的沟壑!卑微的沟壑!我怕你!”之类的话语让网友难以接受。于是,这部电影在未正式上映之前就在整个互联网掀起了一番口舌之争,电影为男权抬轿,编剧为女权呐喊,网友推波助澜。
但争议之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却逐渐偏移。当所有人都在为性别对立争论不休,“沉默的螺旋”越滚越大时,鲜少有人为电影主题发声,电影想要传达的信念感和人性的光辉在一片喧哗声中渐渐湮没。《我本是高山》取名于张桂梅华坪女校的誓词,“我本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影片本质上是想通过故事叙述展示张桂梅的精神,展现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女性力量,传递爱与信仰。
但如今营销号的乱带节奏、部分人的断章取义、编剧的情绪化回应,都让舆论焦点逐渐偏移,电影内核所散发的光芒也在这个过程中被遮蔽、被吞袭。在论战下,没看过的人会觉得影片篡改现实、污名女性,于是,他们只能看到电影的问题所在,却看不到故事背后的救赎,看不到张桂梅身上的人性光辉,更感受不到影片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核,电影在一片混乱下逐渐失去了它拍摄之初想要实现的现实意义。
面对《我本是高山》的争议,我们应该反思当分歧出现时,如何让电影回归本质而不是在舆论中越走越偏。“六公主”在回应时也说到,希望大家在看过影片后发表真实的评论,也接受中肯的批评意见。所以,网友在面对影片争议时,不应被简单的情绪化语言、冲突性描述乱带节奏,因为片段而否定整体,在没看影片的情况下就参与到这场本不该产生的性别对立争论中去,随波逐流还是拨开迷雾坚持观点当自有定夺。而编剧以及电影制作人在回应争议时,也不应该用如此情绪化的表达,这有失专业水准,也无异于事态向好转变,毕竟个人情绪的一味发泄很可能成为新一轮舆论战的导火索。事实上,更好的回应方法是回归电影本身,呼吁大家理性看待网上所传的片段言论,关注电影的内核和现实意义,从艺术化的表达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赵梦园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