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阳 (四川传媒学院)
6月7日,全国高考开考,有这样一道语文作文引发了网友的热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日常生活中的小疑问是否会越来越少,或许是一个需要周密科学验证的问题。但是,有一个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人工智能作为技术依然是人的延伸。当我们将视角转向人类的动因,“问题是否会变少”的命题背后,其实是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让我们停止疑问和好奇”的哲思。
AI的意义不能只是为探索“做减法”。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的诞生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基础性工作,日常生活中不懂的小知识,让人头痛不已的重复性工作、简单工作,需要归纳总结的长文章……人工智能以其高效率、强理解力快速地融入了各行各业的运转之中。但AI的存在不应当只是为了减少问题,简单的问答只能作为探索的基础,却不能承担开拓知识边界的重任。从科研领域来看,AI无法复刻人类对学术问题的严谨性,也无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跨越性的创造。当问题变少了,好奇削减了,探索欲不再,人类的创造力也将不复存在。
与其做问题的“减法”,不如做思考的“加法”。人工智能无法承担复杂、创造性的工作,更无法与人类情感共鸣。大语言模型能输出类似于人类表达的话语,但终究无法代替研究者与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在AI的帮助下,人类可以快速便捷地掌握前人的知识与理论,但如果只是摄入知识,却不去创造知识,AI也只是搬运知识并加以整合的机械生产线。人工智能的用户,与其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减少问题,不如思考如何如何在人工智能肩膀上发挥更强的创造力。从宏观角度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就必须接纳AI的同时,开拓更大的思考空间,从而创造促使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作为“小助手”的AI现在仍无法减少我们的问题。人工智能,本身也是人创造力的产物,短期时间内仍无法越过人类的能力范围。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说,人与技术互为尺度,技术是人的尺度,人更是技术的尺度。只有充分保持好奇,更新知识,才能维持“人机互生”的格局。在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不会止步于此,人的思考自然不会止步于此。只要保持进步,人类的问题就不会变少,更多的挑战依旧在未来迎接着我们。
今天,中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鼓励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为了释放人类的创造力。“新质”,即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这需要各领域不断融合突破,推陈出新。人工智能也无出其右,助力其他行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以飞快的速度不断进步、迭代。
这些发展和突破,都离不开,“人”作为技术使用者发挥的重要作用。AI的意义一定不是开辟减少问题的“捷径”,而是在提醒我们,疑问更容易被解答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记得“抬头仰望星空”。
来源:红网
作者:张启阳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