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瑜(陕西师范大学)
除夕将至,近日来网络上有关2024央视春晚彩排的相关视频随处可见,许多网友都在关注此次央视春晚是否真的会出现“科目三”和“阳光开朗大男孩”等网络热梗。对网民来说,网络流行文化“入侵”春晚,应该是乐见其成的,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
网络流行文化一般诞生和使用于主流社交平台。我们知道,各大社交平台都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和表达方式,诞生于抖音的网络热梗可能并不适用于微博和朋友圈。一定的文化在一定的环境里流行,才能在避免打扰“圈外人”的同时,引起一部分人的狂欢。而春晚则不同,春晚不是少数人的聚集地,是全国人民都不可或缺的“年夜饭”。把网络热梗搬上春晚,对喜欢它的人来说是一场“狂欢”,对不喜欢它的人来说则是一种煎熬。
网络流行文化不是不可以上春晚,但必须以春晚的特殊性为前提,考虑到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诚然,网络热梗代表了一种当下流行的文化审美取向,但文艺晚会最重要的取向应该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年轻人不能代表全部的人民群众,相反,喜闻乐见的内容年轻人也未免不会认可。春晚想要年轻化的想法,确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好想法,但必须清楚,充斥着网络热梗的春晚并不一定就年轻,而是把自己变成了短视频平台的“年终总结”。
我们之所以对春晚提出意见和建议,是因为我们仍对春晚心存期待。我们期待未来再出现像《不差钱》和《扶不扶》这样又能逗得人捧腹大笑,又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小品;期待像《春暖花开》和《灯火里的中国》这样令人陶醉和温暖的歌曲;期待像《千手观音》和《只此青绿》这样让世界为之惊叹的舞蹈节目。春晚曾经那么好,好到让我们明白它不只是一个个节目的集合,它有对过往一年的反思,有对下一年的期盼,它让我们欢笑,也带给我们无以复加的感动。春晚是一扇窗,推开这扇窗,世界得以看见喜气洋洋的中国年,和朝气蓬勃的中国人。
如今,网络流行文化的快速变迁对许多平台和媒体都造成了冲击,我们应该看到春晚在努力地适应当下新的语境。面对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春晚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守正创新,做出人民群众真正喜欢和需要的节目。怎样让团圆更幸福,让新年充满希望,让一代代人在共同的春晚记忆中汲取力量,才是春晚首先应当考虑的课题。
来源:红网
作者:韩瑜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