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铁站设纳凉区:城市治理如何为劳动者“遮阳”?

来源:红网 作者:舒东旭 编辑:吴海刚 2025-07-16 19:25:39
时刻新闻
—分享—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舒东旭(湖南大学)

近日,广东深圳持续高温,有网友在地铁内看到不少建筑工人午间时分在不影响通行的空地处,靠着墙根或坐或躺休息。无人驱赶,也少见异样目光。这一幕被传到网络后,网友评论“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安全帽”,引发强烈共鸣。这看似寻常的场景,正是城市治理温度的直接体现。(7月14日 央视新闻

城市的文明高度,或许不取决于大楼的高度,而是它拥抱尘埃的姿态,在于它对每一位市民需求的真诚回应。城市不仅要有现代化的“高度”,更要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温度”。

工人在地铁站休息不仅未被驱赶,反而感受到善意,令人欣慰。有工人表示,地铁工作人员特意搬来椅子方便他们休息。深圳地铁的应对超越了简单的“容忍”,体现了系统性关怀:在确保客运服务与安全的前提下,于全市7个客流较小的车站设置正式纳凉区,配备桌椅、儿童绘本、母婴室和饮水机,并安排专人引导客流、清洁卫生,既保障乘客出行体验,又为高温下的劳动者撑起一片“尊严绿荫”。

早在2024年3月,央媒就点赞重庆4号线的“背篓专线”。每天清晨6点半的首班车,化身为数十位乡村老人和他们装满新鲜蔬菜背篓的专属通道,畅通了城乡融合的“毛细血管”。

南昌地铁将纳凉区嵌入户外工作者驿站;无锡地铁已有85处纳凉区,覆盖率95.5%,并贴心配备驱蚊防暑用品。

这些“公文包”“安全帽”“背篓”共存的场景,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城市治理中宝贵的“包容”和人文关怀——对多元群体需求的精准看见与务实回应。上述实践则证明,在追求“中国速度”的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守护并传递“中国温度”。

城市温度的核心是包容,包容的本质是对“人”的精准看见与尊重。对凌晨4点出门赶车的菜农而言,一张免费乘车卡就是尊严;对高温下倚墙小憩的建筑工人而言,一张座椅便是尊重。包容性治理绝非施舍,而是激发城市可持续发展核心动能的必然选择,是城市文明最生动的体现,更是对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个体价值的深切关照。

当城市真正包容每一个群体,发展的参天大树才能扎根于深厚的人民土壤。城市的真正现代化,不在于楼的高度、车的速度,而在于它能否让“公文包”与“安全帽”在同一空间自然共存、彼此尊重、和谐共生。这正是建设人人享有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城市的必由之路。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舒东旭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50/151309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