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悦(西北大学)
近日,深圳卢女士一家在乘坐高铁时,下车后遗忘了被放入纸质垃圾袋的儿童手表。次日,她拨打12345热线向大同城市管理局求助,两名环卫工人花费4小时翻8吨垃圾找到手表,并于当晚送至卢女士手中。这个看似温情的“呼应百姓需求”的新闻,却掀起广泛的舆论关注。为人民服务是好事,但服务的标尺不该是“无底线”。
诚然,城市管理局为游客寻找遗失物品,是公共服务理念的具象化实践。但肖副局长“只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的回应,却成了“慷他人之慨”的漂亮话。高温下额外劳动翻垃圾的是两名环卫工人,浪费了公共资源不说,更将一块儿童手表的价值置于劳动者的体力付出之上,甚至事后冠冕堂皇地宣传为“温情故事”,真正的劳动者却未得到等值的尊重与补偿,那谁为他们发声?
从青岛大学酷暑去世的宿管大爷,到此番“翻垃圾寻表”的宣传操作,这种不顾底层劳动者的功利主义,不值得被宣扬。青岛大学耗费巨资举办毕业晚会,却做不到最基础的民生保障;大同城市管理局借找手表宣传城市形象,却将环卫工人当成“求名”的工具。无论在象牙塔还是市井间,真正应该服务的,是每一个具体的、有尊严的“人”。
一则“找手表”新闻,暴露出过度求助和超常服务的问题。唯有将温情服务与理性治理有机结合,才是实现“暖人心”与“可持续”目标的正确做法。首先,主流媒体要强化宣传作用,引导公众树立合理利用公共资源的文明意识;其次,服务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建立分级动态响应机制,把服务用在刀刃上;最后,城市需匡正发展理念,摒弃“作秀式服务”的短视思维,将发展重心转向公共服务体系的提质增效。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所谓名声,靠的不是翻找了多少吨垃圾找回一块手表,也不在于炮制了多少“温情”故事,而是民心所向。真正把百姓放在心里又何必靠“借花献佛”多此一举呢?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嘉悦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