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出于蓝,“椒”傲拔节。为促进全媒体时代的评论写作,创新话语表达,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红辣椒评论栏目特邀第10届“评论之星”获奖大学生作者参与访谈,分享评论写作的心得体会,畅谈“时评之道”。
刘德川、王嘉莘洲、葛浩文、易幽洛,四川外国语大学学生,红网第10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获奖作者。
关于《重庆“骑手友好街区”开启城市治理新篇章》的这段视频评论创作经历,不仅是我们团队对一个具体社会议题的关注和表达,也成为一次深入实践新闻评论形式与表达方式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尝试将观察、调研与个人感受结合,努力用更具温度与立场的方式呈现社会现实。
在最初选题阶段,我们一共设想了三个方向。第一个是“被遗忘”的主题,试图探讨老年人是否愿意被后代所记得,切入点有温情也有思考,但苦于缺乏一个明确的新闻由头,难以支撑视频评论的逻辑结构。第二个是“背篓专线”,但相关报道已大量出现,存在明显的同质化风险。最终,我们选择了“骑手友好街区”作为主题。一方面,这一议题在当时具备较强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相较于前两个选题,我们也更加方便去拍摄和采访,并具有较高的现实关联度和表达潜力。
我们始终认为,一个好的评论视频,除了一个好的选题,不应只是观点的堆砌或情绪的输出,而应从具体的现实中提取问题,通过多维度的呈现方式展开思考。因此,我们团队决定以“身边即选题”的方式进行创作,从自己所在的城市出发,选择一个可以亲自拍摄、调研、体验的对象,让评论拥有真实的温度和立体的质感。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与骑手面对面交流,记录他们对街区改造前后的真实感受,让他们成为讲述的主角;同时,我们也采访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听取他们关于政策背景、实施难点和未来规划的解释。这种“双重视角”的设置,能够让评论在观点表达与事实呈现之间找到了一个较为平衡的点。
评论视频不是宣传片,而是“有立场的观察者”。在新闻评论的视频表达中,如何恰到好处地拿捏“评论”与“宣传”的界限,是我们团队创作过程中的重点思考之一。骑手友好街区作为一种城市治理的创新实践,确实为骑手群体带来了不少便利。但评论的价值不在于“点赞”,而在于提出问题、发现不足、推动改进。
因此,在结构安排上,我们不仅展示了街区带来的便利,也不回避仍然存在的问题与局限,考虑如何来进行推广。这种基于现实的讨论,才是评论应有的深度。
短视频也要有“新闻评论的气质”。最终呈现的视频时长不长,我们希望在短短几分钟内,让观众了解“骑手友好街区”的具体举措,例如骑手友好医院、骑手食堂、暖新驿站、暖新商户等,以及它们为骑手群体带来的实际便利。同时也希望借此引发更多人思考:城市的发展,除了效率与秩序,更应注入人文关怀的温度。
新闻评论不是“站在高处指点江山”,而是深入生活、聆听声音、提出问题,尝试给出观察与思考,是一场用心的倾听与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技巧当然重要,比如如何结构清晰、语言有力、情感真挚。但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那份对现实的敏感,对个体命运的关照,以及对公共议题的责任感。
唯有真听、真看、真感受,我们才能做出有触感、有态度的评论作品。
来源:红网
作者:刘德川 王嘉莘洲 葛浩文 易幽洛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