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近日,网红“多肉饱饱”被曝长期以虚假身份诈骗,超过60人受害,累计诈骗金额或高达数亿元。网络平台上的立案告知书显示,相关案件已被警方立案调查。据悉,该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这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与其说是诈骗手法的高明,不如说是精准撬动了网红经济里那根脆弱的“信任杠杆”。(7月17日 闪电新闻)
网红经济的核心逻辑本应是“内容换信任,信任换价值”,但“多肉饱饱”却将其扭曲成“人设换信任,信任换现金”。她租来的豪车不是代步工具,而是向圈内人证明“实力”的道具;伪造的房产证不是资产凭证,而是获取借款时的“信用背书”;就连“覃海洋未婚妻”的身份,也成了打通商业合作的“通行证”。在网红圈这个看重“圈层认同”的场域里,这些符号像货币一样流通,当你能晒出与明星的合影、进出高端场所,哪怕没人深究真假,也能被默认是“自己人”。这种基于表面符号的信任,成了“多肉饱饱”撬动巨额资金的支点。
更值得注意的是受害者的构成。他们不是普通网民,多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网红、说唱歌手甚至品牌方。这些在流量江湖摸爬滚打的人,为何会栽在“看起来有钱”的假象里?答案藏在网红经济的“关系焦虑”里。在这个圈层里,“认识谁”往往比“能做什么”更重要。一个声称“能对接顶流资源”“和明星称兄道弟”的人,哪怕破绽百出,也会有人愿意赌一把,万一是真的呢?万一分到资源呢?这种“怕错过”的心态,让他们主动降低了警惕。有人明知“短期拆借、高额返利”的承诺可疑,却幻想通过这笔钱搭上更广阔的人脉。他们不是被简单的谎言欺骗,而是被自己对“圈层进阶”的渴望蒙蔽了双眼。
社交平台在这场骗局中扮演了特殊角色。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共犯”,也绝非无辜的“旁观者”。算法推荐机制天然偏爱“吸睛内容”,豪车、奢侈品、名人关联的帖子更容易获得流量倾斜,这无形中给“人设造假”提供了土壤。当“多肉饱饱”晒出的奢华生活被反复推送给圈内人,这些碎片化的影像就会拼接成“她很靠谱”的集体印象。更关键的是,平台的“点赞”“转发”功能放大了“沉默的螺旋”。当第一个人相信并与之合作,其他人会因为“别人都信”而打消疑虑;当有人私下觉得不对劲,却又怕被视为“不懂规矩”而选择沉默。这种集体性的信任惯性,让骗局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法律在面对这类新型诈骗时,往往显得反应滞后。传统诈骗案中,警方可以通过银行流水追踪资金去向,但“多肉饱饱”的交易多是私人转账、口头约定,甚至夹杂着“资源置换”“人情往来”的模糊地带。当受害者报警时,手里可能只有聊天记录和几张伪造的借条,取证难度大。更棘手的是“信用损失”的认定:某品牌方因为相信她的“明星资源”,提前投入了百万级的推广费用,最终合作泡汤,这笔损失该如何界定?法律能惩罚诈骗者,却很难完全弥补信任崩塌带来的连锁伤害。
在网红经济里,信任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该附着在虚假人设上。那些真正能走得远的创作者,靠的是经得起推敲的作品,是长期积累的口碑,是“翻车”时敢直面问题的担当。而对于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来说,与其迷信“谁看起来更有钱”,不如看清“谁真的能做事”;与其被“圈层符号”绑架,不如守住“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底线。毕竟,能撬动价值的从来不是虚假的人设,而是真实的能力与靠谱的人品。
这场骗局的破局,或许不在于法律条文的增减,而在于每个参与者都该明白:网红经济可以有杠杆,但支点不该是谎言;信任可以被撬动,但绝不能被透支。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邓丽娟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