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军
近日,山东临沂一饭店因发布菜品视频被认定为“违法广告”,被告知罚45万,引发热议。据新京报报道,7月11日,兰山区成立联合调查组介入调查。初步核查显示,今年2月15日,饭店发布使用国家禁止食用动物——中华蟾蜍制作菜品的视频。3月市场监管局立案调查,3月24日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但5月12日考虑当事人申辩及危害程度,决定不再处罚。目前,联合调查组正对执法过程展开进一步调查。
舆论为何仍然沸腾?问题不只是“罚没罚”,而是公众对这起事件的感受:一间小饭店,因发个视频就被告知要交45万罚款,这个数目几乎是小店的生死线。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不是执法小插曲,而是一场巨大的不安。
首先要承认,商家发布使用国家明令禁止食用动物的菜品,确实触碰了法律红线。维护食品安全,依法查处违规行为,无可厚非。但执法不是冷冰冰的“算术题”。它不仅是“什么行为对应什么处罚”,还关系到执法过程是否合乎比例原则、合乎人情,能不能给公众解释得通。
这起事件中,罚单之所以引发海量争议,不只是因为金额高,更因为缺少让人信服的解释。公众想问:为何店主是在3月24日才第一次被告知处罚?居委会将告知书塞进门缝,是否符合程序?最终不予处罚,为何要等到5月?这些疑问背后,折射的正是公众对监管流程、对小微企业生存环境的关切。
更重要的是,一次引发广泛关注的执法风波,其后果往往超出个案本身。个体商户承受的经济与心理压力是一方面,监管部门面临的信任赤字,是另一层挑战。人们期待的不只是“依法处罚”或“撤销处罚”,而是看到监管的温度——违法有责,但执法有度。
其实,这也为监管部门提了个醒:普法和监管不该只体现在处罚端口,更要前移到提醒、引导、普及环节。小店主未必具备复杂的法律知识,当违法成本极高时,执法就更需要防止“一刀切”,而是用合理的程序和透明的信息管理,让公众理解和接受。
面对公众情绪,及时释疑、解释和沟通,比冷冰冰的文书更能赢得理解。执法机构的公信力,不只是靠法律条文撑起来的,更要靠能否让人信服的程序与回应支撑。
食品相关的问题容不得马虎,小微企业也需在法治框架内求生存。让每一个商家都清楚规矩,让每一份执法都经得起推敲,这才是法律的力量,也是治理的温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书军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