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雨苗(中南民族大学)
近日,“2名环卫工在高温下翻找8吨垃圾找回游客遗失手表”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据报道,广东游客卢女士的孩子误将儿童手表遗落于高铁上的纸质垃圾袋中,经定位查询,手表最终进入大同市垃圾中转站。接到市政热线求助后,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调配力量,两名环卫工人在高温天气下,徒手翻找8吨垃圾,耗时4小时,最终成功将手表找回。(7月14日 光明网)
事件的结果令人欣慰,不仅展现了城市管理部门积极回应群众诉求的态度,也体现了一线环卫工人强烈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城市治理的温度,往往就体现在这些“小事”中。
然而在掌声与点赞之余,也有必要回头看看——在事件顺利解决的背后,一线执行者所承担的劳动与风险,是否得到了充分尊重与制度保障?
徒手在8吨垃圾中翻找4个小时,并非普通的清扫任务。烈日炎炎下,这不仅是体力极限的考验,也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和健康风险。据了解,两位环卫工事后婉拒了失主表示感谢的红包。从个体层面看,这是朴实善良的体现;但从管理角度看,也不禁让人追问:这份额外付出是否获得了制度层面的补偿?
回应群众求助无疑值得肯定,但执行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类似突发事件,是否有完善的评估机制?能否根据重要性、紧急程度、公共利益等标准判断是否启动额外人力?一线工作人员是否有充分知情权与选择权?这些问题都值得在今后被更清晰地界定。
此外,对于这类超出日常职责的工作,是否建立了明确的补偿机制、劳动保护措施与心理疏导安排?值得关注的是,在舆论关注下,当地最新回应称,下一步会对环卫工人有一定奖励,并成立“助人为乐”基金。毕竟如果长期依靠个人善意与职业道德来“填补空缺”,不仅可能损耗一线人员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平性与规范性。
“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这无疑反映了为民办事的责任意识,但“有求必应”并不意味着“无限付出”。一个良性的公共服务体系,既要尽可能回应民众需求,也要充分考虑执行者的实际承受能力,在人性化服务与合理管理之间找到平衡。
公众之所以对这起事件给予如此高的关注,除了感动于环卫工人的辛勤与敬业,也是在关心一个更大的问题:在现代城市治理中,如何确保每一位劳动者的辛劳都能被看见、被尊重,并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是温情之外更值得追问的地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查雨苗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