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情绪劳动应当被看到被尊重

来源:红网 作者:黄齐超 编辑:汪敏星 2025-07-29 14:37:36
时刻新闻
—分享—

□黄齐超

“不仅要在实体空间付出情绪劳动,还要在网络空间随时在线、情绪饱满,就算面对不合理要求,情绪不好,也要时刻对同事和客户保持热情微笑……”7月24日,在职场打拼了近8年的李丹洋,向记者如是吐槽“无处不在”的情绪劳动带给她的内耗和困扰。李丹洋的感受并非孤例。在社交媒体上,“上班的累是来自情绪劳动而不是工作本身”“为什么说情绪劳动是最累人的”等相关话题此前多次登上热搜。(7月28日 《工人日报》 )

什么是情绪劳动?它是指个体在工作中或特定社会情境下,为了满足职业要求或社会期望,而有目的地管理、调节或表达自身情绪的努力过程。

听起来,情绪劳动似乎很陌生,但实际上它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一样,也是劳动的一部分。很显然,情绪劳动同样需要劳动者付出努力、消耗能量,并且付出成本和创造价值。尽管这种劳动通常是无形的、不被量化计算的,但在许多职业中却是核心要求,尤其是服务业。

对于服务行业而言,情绪劳动往往比体力劳动更加耗费心力,然而,它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可以说,“无处不在”的情绪劳动,必然会给从业者带来内耗与困扰。他们努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情绪价值,而自身的情绪劳动却常常被忽视,这是一种别样的煎熬。

在笔者看来,情绪劳动理应被尊重、被鼓励。首先,它应当被服务对象尊重。劳动者微笑服务,耐心讲解,为我们提供了情绪劳动,创造了愉悦的情绪价值,让受众享受到了精神层面的附加值。那么,我们就应看到劳动者的情绪劳动,回报以微笑,道一声谢谢,或者给一个好评。如此善与善的良性互动,就是对他人情绪劳动的肯定和尊重。

然而,现实中,一些人把自己摆在“上帝”的位置,把别人的情绪劳动看成理所当然,对提供情绪劳动的服务员颐指气使,横挑鼻子竖挑眼。情绪劳动本身就需要劳动者承压,若再不被尊重,就可能成为压垮劳动者的最后一根稻草。劳动者因负面情绪“过载”导致情绪崩溃,就是情绪劳动被忽视、被慢待的结果。

其次,情绪劳动理应得到用人单位的更多鼓励和奖励。固然,劳动者需学会自我调节,以减轻情绪劳动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企业亦应采取积极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情绪劳动,为情绪劳动提供相应支持;而不应片面地认为,情绪劳动仅是员工个人的责任,或是他们为达成业绩所必须承受的负担。

令人欣慰的是,当前已有一些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情绪劳动,并愿意为此买单。例如,河南某超市为员工每年提供10天“不开心假”;江苏常州的一家服务企业则设立了“情绪假”。此外,部分服务行业的企业还推出了“委屈奖”,用以补偿员工的情绪劳动,这都是重视情绪劳动的体现。

概而言之,情绪劳动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被服务对象所尊重,并获得用人单位的积极鼓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黄齐超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63/1516346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