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7月19日,#12306回应高铁不要食用方便面提醒#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近日,有网友发帖称,高铁车厢对方便面的食用有相关提醒,“旅客在乘车期间,请不要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有浓重气味的食品。”有媒体拨打全国铁路客户服务热线进一步求证,工作人员表示,不含加热包的普通方便面可正常携带上车,但建议乘客在列车上尽量选择味道较小的食物,以免影响其他乘客。(7月20日《中国青年报》)
高铁车厢内的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乘客的舒适体验。一桶泡面产生的气味在密闭的高铁车厢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全消散。对气味敏感的乘客而言,这种持续的异味确实会造成不小的困扰。
然而吊诡的是,尽管铁路部门多次呼吁,泡面在高铁上的“江湖地位”却始终稳固。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首先,从经济角度考量,高铁餐食的定价普遍在45-65元区间,而一份泡面却不足10元。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特别是学生和务工人员群体,这样的价格差异足以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其次,高铁餐食的品类单一、口味欠佳也是不争的事实。
说到底,这场“泡面之争”的本质,是公共空间内不同群体权益的博弈。一方面,乘客享有自主选择食物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所有乘客都有权享受舒适的乘车环境。这种权利冲突在密闭的高铁空间内被进一步放大。
值得注意的是,现行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对禁食物品的规定存在明显空白。条例明确禁止携带和食用榴莲等具有强烈刺激性的物品,但对泡面这类“有气味但不至于刺鼻”的食品却未作明确规定。这种政策模糊性给实际执行带来了困难,也引发了乘客对“选择性执法”的质疑。从更深层次看,这个问题反映了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配。随着高铁网络的快速扩张,乘客群体日益多元化,但配套服务却未能同步升级。
若想破解这一困局,就需要铁路部门转变管理思维,从单纯的“禁止”转向“疏导+服务”的综合治理模式。一方面,铁路部门可以想办法优化餐食供应。比如,增加餐食的种类,除了盒饭,多提供一些地方特色小吃,价格也分层设置,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之前广铁集团就曾在高铁上推出过 “一份家常饭” 工程;另一方面,对于想在高铁上吃泡面的乘客,也可以采取一些折中措施。比如,在车厢里设置专门的 “饮食区”,让有需求的乘客集中在一个区域用餐。这样既满足了他们吃泡面的需求,又能减少对其他乘客的影响。
此次高铁“泡面之争”表面是饮食问题,实则是公共服务如何更好满足大众的深刻命题。破解这一难题,既需要管理智慧的提升,更需要服务理念的革新。通过构建多元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服务体系,完全可以在保障公共环境的同时,让每一位乘客都能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餐饮服务。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