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重庆大学)
7月30日,台风“竹节草”影响上海。一段“LV大楼被淹”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传播。然而,经上海辟谣平台查证发现,视频系合成伪造。经实地走访,LV“巨轮”一切正常,周边道路没有出现明显积水。目前,警方正在核查视频的制作者和传播情况。
这也再次警示我们,灾难降临时,谣言不仅扰乱社会秩序,更会消耗公众对信息的信任,成为需要警惕的“次生灾害”。
灾难中的谣言具有鲜明的病毒式传播特征。此次“LV大楼被淹”视频之所以迅速扩散,源于其精准踩中了公众的注意力靶点:台风灾害的紧张氛围、奢侈品地标与极端天气的反差,配以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画面,三者叠加形成了天然的传播爆点。
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暴雨时的城市被淹假视频、地震后的水库溃坝谣言,往往都能在短时间内突破圈层传播。这些谣言利用了灾难中信息不对称的空隙,通过模糊的视频包装,让公众的恐慌情绪不断扩大,形成“宁可信其有”的传播惯性。
深究谣言滋生的土壤,情绪驱动的传播心理是主要原因。灾难来临时,公众普遍存在焦虑、不安等情绪,谣言恰好利用这种心理放大恐惧,极易引发群体恐慌。与此同时,技术门槛的降低也助长了谣言的制作,AI软件的普及,让普通人也能轻松合成所谓的灾难现场,而暴雨、积水等元素的真实性,又为谣言披上“可信外衣”,让公众难以辨别。
应对灾难谣言,首先要强化权威信息的即时发布,政府部门与气象机构等应利用各种渠道,实时更新灾害动态、辟谣信息,用透明信息挤压谣言生存空间。同时,要通过日常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在灾难信息面前保持理性,不轻信、不传播未经核实的内容,学会通过官方渠道验证信息真伪。对于恶意编造、传播灾害谣言的行为,也应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形成对造谣者的震慑。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公众理性的检验。在风雨交加的时刻,每一个人都是信息链条上的一环。权威机构及时发声,媒体坚守真实性原则,公众保持理性判断,才能共同筑起抵御谣言的“堤坝”。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避免被谣言制造的“次生灾害”所伤,让社会在灾难面前更显韧性。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文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