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列车砸窗通风”是与非,不妨听听专业“安全课”

来源:红网 作者:甄义平 编辑:吴海刚 2025-07-05 18:06:20
时刻新闻
—分享—

□甄义平

7月2日,K1373次客车因货物列车侵入正线导致机车脱线,滞留近3小时。事件中,一名旅客擅自破窗的行为,不仅将个人置于危险境地,更折射出公众在紧急情况下对规则的认知与公共安全底线的坚守问题。在现代社会,理性与规则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石,而公共安全底线则是保障每个人生命安全的最后屏障。

事件中,根据广铁方面最新情况说明,列车工作人员基于“车门离地面超1.5米”“车外无照明”等现实条件,开启车门可能存在旅客下车摔伤人身安全风险,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判断开启车门存在安全风险,这是基于专业判断的理性决策。然而,个别旅客却忽视了这种专业考量,擅自破窗。这种行为背后,是对理性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认知缺失。在公共安全事件中,个体的情绪容易被恐慌左右,但若每个人都仅凭主观感受行事,必然导致秩序混乱,反而加剧风险。就像火灾发生时,若人人都盲目涌向出口,只会造成踩踏事故,让逃生通道变成死亡陷阱。理性应对要求我们在紧急时刻信任专业判断,遵循既定流程,这并非放弃自主,而是通过集体理性最大化生存概率。

铁路部门明确规定,旅客不得擅自破坏列车设施,这一规则的设定,本质上是为了保障全体乘客的安全。该事件中,破窗行为虽出于“通风”的初衷,却违背了规则的底线。规则的意义在于,它通过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形成集体行动的秩序。试想,若每列滞留列车都有旅客随意破窗,不仅可能导致列车电路短路等次生灾害,更会让“破窗效应”蔓延,当一个规则被突破而未受约束,就会引发更多人效仿,最终使公共安全体系形同虚设。正如疫情期间,有人不戴口罩强行进入公共场所,破坏的不仅是防疫规则,更是全体市民的健康安全底线。

事件中,列车工作人员“张开双臂拦在窗前”的举动,正是守护公共安全底线的生动体现。公共安全底线不是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每个环节的严格执行中:是铁路部门“按应急预案处置”的流程规范,是工作人员对危险行为的及时制止,也是每个旅客对自身行为后果的理性评估。底线一旦被突破,危险就会如脱缰野马般失控。比如在高铁上吸烟触发紧急制动,看似个人行为,却可能导致全车旅客的行程延误甚至安全威胁。守护公共安全底线,需要我们树立“人人都是责任人”的意识,不做突破底线的“第一人”,更不做漠视规则的“旁观者”。

此次事件也提醒我们,提升公众的安全素养与规则意识刻不容缓。铁路部门可通过案例科普、应急演练等方式,让旅客了解紧急处置的专业逻辑;学校与社区也应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日常,让“理性克制”“遵守规则”成为社会共识。当每个人都能在紧急时刻保持冷静,在个人需求与公共安全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构建起更坚固的安全防线。

从K1373次列车脱线事件回望,理性与规则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唯有以理性为指引,以规则为约束,才能在突发事件中守护好公共安全的底线,让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得到最大保障。这不仅是对个体负责,更是现代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石。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甄义平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97/1510269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