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7月4日,上海黄浦区市场监管局发布情况通报。当天,黄浦区市场监管局关注到相关媒体“网传上海一面馆被曝将顾客剩面二次销售”等报道,即组织执法人员开展调查。经初步调查,报道中所涉面馆为上海映众小吃店,针对其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的情况,该局已立案调查。目前该面馆已暂停营业。(7月5日 《新京报》)
一碗剩面的二次销售,撕开的不仅是商家在经营道德层面存在的问题,更暴露出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链条的漏洞。将顾客剩面重新端上餐桌,表面的“精明算计”,实则暗藏食品安全隐患,更可能损害消费者的信任。对此,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光盘行动” 推行至今,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已得到广泛传播,众多消费者积极践行餐桌文明。然而,仍有部分餐饮商家和消费者未能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想必,“把剩面端上桌”这家面馆已经不是第一次干了。问题是,如果真做到了“光盘行动”,即便商家再想“精打细算”也是没有机会的。剩面哪里来的?答案不言而喻。这也提醒食客们,要么“吃多少点多少”,要么将剩余食物合理打包带走。因此,消费者在日常就餐时,需进一步增强节约意识,避免因不当消费习惯为不良商家创造违规条件。
一家面馆竟能将顾客剩面回收再售,这暴露出其在餐食处理流程和内部管理上存在较大漏洞。我们不禁要问,在餐饮行业中,还有多少餐饮店的“餐余处理”仅仅停留在登记本上、应付检查时?日常操作中,那些本应被及时销毁的剩余食物,其流向是否真正得到有效监控?若缺乏实质性的、可追溯的、闭环的餐余处理机制,此类“二次销售”的隐患将难以根除。在这一过程中,商家固然需要承担主要责任,而监管部门也需审视自身,在餐余处理监管环节是否存在疏漏。
面对此次事件,监管部门迅速响应的态度值得肯定,但公众的担忧尚未完全消除。除了这家被曝光的“卖面的”,还有多少餐饮店家在暗地里玩着类似“剩食回桌”的违规行为?火锅店的“回收油”、自助餐厅的“回笼菜”、甚至高档餐厅的“再利用”……监管若仅满足于“民不举官不究”,或止步于个案查处、“罚酒三杯”,无异于扬汤止沸。多年来推行的 “明厨亮灶” 工程,旨在让餐饮制作过程更加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有部分店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监管的“刀”不能生锈,对问题查处必须更深入,从个案溯源到对餐余垃圾处理全链条的常态化、突击式检查,利用技术手段堵塞回流漏洞;监管的“刀”必须切得更广,扩大检查覆盖面与随机性,尤其针对中小餐饮、客流量大店铺、自助业态等高风险点,形成高压震慑,让违规者无处遁形;监管的“刀”必须切得更准,对故意“二次销售”等危害食品安全行为,处罚要“痛到不敢再犯”。
消费者的信任是餐饮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每一次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都会对行业形象造成损害。每一次对“剩面二次销售”的纵容,都是对行业底线的击穿。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提出的“面面俱到”绝非苛求,而是守护“舌尖安全”的底线要求。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