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体育外卖”热潮下的冷思考

来源:红网 作者:邹玉洁 编辑:刘经纶 2025-08-11 22:11:00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邹玉洁 (重庆大学)

在手机下单一份“体育外卖”,送来的不再是热腾腾的饭菜,而是一堂上门体育课。近日,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一种名为“上门体育”的培训服务,顾客预约后,教练携带器材上门授课,按顾客需求定制课程,凭借时间灵活、送课到家的优势,受到众多家长的青睐。(8月9日 《消费日报》)

从台州小区里为10岁小壮专门定制的体适能训练,到西安社区中几十人参与的团购课程,这种“下楼即练”的模式,为家长们节省了接送孩子的时间成本,也让孩子们的运动变得更加便利。当专业教练背着器材包走进社区,这就是“体育锻炼”和“上门服务”的一次有益结合。

然而,当我们在为这种创新模式欢呼时,仍然也需要冷静下来进行思考。因为深入审视“体育外卖”的消费群体就会发现,尽管面向的是全年龄段人群,但是下单的却大多是准中考生们的家长。这种“应试导向”的消费逻辑,正在扭曲运动的本质。因此,当我们在谈论这份特殊的“外卖”时,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它真正成为滋养孩子们成长的“营养餐”,而非加剧内卷的“速食快餐”。

此外,“体育外卖”的场地大多并非专业运动场所,存在一定的隐患;服务场所拓展到家庭后,会涉及个人权利与隐私问题;部分教练仅持基础资格证便上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平台的“单次付费”因缺乏合同约束,导致“收费标准混乱”“跑单”“退费难”等纠纷频发。以上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体育外卖”的新兴行业正处于“无标准、无监管、无保障”的“三无状态”。

要让“体育外卖”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性的管理办法,规范服务流程和收费标准。平台作为连接教练与消费者的桥梁,更应建立严格的教练准入机制,对其专业背景、教学经验进行全面核验。家长们也需要保持理性态度,选择“体育外卖”时,不应盲目跟风,而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让运动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乐趣,而非沉重的负担。

“体育外卖”的兴起折射出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它不应该是教育焦虑的产物,而应成为全民健身的载体。只有在规范中发展、在监管中完善,才能让这份“外卖”真正营养均衡,让更多人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快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邹玉洁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55/151932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