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光
据《北京日报》报道,近期酷暑之下,各类清凉降温产品迎来销售旺季,市面上出现了宣称“瞬间结冰”“持续降温90天”的冷感喷雾,以及降温挂件、冰巾等五花八门的“清凉神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产品不仅功效与宣传不符,还可能引发过敏等问题;更有部分产品因含易燃易爆成分,在地铁安检时就被拦截了。
“清凉神器”有风险,消费者绝不可忽视。一些“清凉神器”之所以产生快速降温效果,往往依赖于化学成分的作用。据记者调查,某些冷感喷雾中含有液化石油气等易燃成分,一旦遇到明火或高温环境极易引发燃烧甚至爆炸。更值得担忧的是,这些产品的使用说明往往语焉不详,消费者在不了解风险的情况下随意使用,无异于在身边埋下“定时炸弹”。无疑,在追求一时清凉的同时,切不可忽视潜在的健康风险。
当前市场上“清凉神器”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源于监管的滞后性。作为一种新兴消费品,许多降温产品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标准,导致生产企业各行其是,部分商家更是趁机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监管部门应当及时跟进市场变化,加快制定相关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安全规范,同时加大抽检力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要果断下架、严厉查处。北京、上海等地地铁对易燃喷雾产品的拦截,正是安全防线发挥作用的表现,这种主动防范的做法值得推广。
生产企业不能只顾追求销量而忽视社会责任。某些厂商为了抢占市场,盲目追求产品的“神奇效果”,却对安全性能敷衍了事;有的甚至故意隐瞒产品风险,以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最终也会反噬企业自身。负责任的企业应当将产品质量与安全置于首位,建立完善的原料采购、生产检测和售后服务体系,如实标注产品成分与使用风险,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产品信息。
作为消费者,更需要提高警惕,切莫被天花乱坠的营销话术所迷惑。选购降温产品时,要认准正规渠道,仔细查看产品成分、生产许可证等信息;使用前务必阅读说明书,了解注意事项;对于喷雾类产品,要特别注意远离火源和高温环境。其实,传统的防暑方式如穿着透气衣物、适时补充水分、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等,往往比依赖化学制剂的“神器”更为安全有效。
消暑降温是夏季刚需,但安全健康更是不可逾越的底线。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清凉神器”,需要监管部门、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构筑安全防线。只有各方都切实负起责任,才能让我们在享受清凉的同时,不必为潜在的风险担惊受怕。毕竟,任何“神器”都不值得以健康为代价去尝试,科学防暑、安全度夏才是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