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喆姝(山西大学)
近日,《浪浪山小妖怪》电影宣传活动中,傅首尔与苏敏作为嘉宾的发言因“三句不离离婚”被质疑与电影主题割裂,引发网民热议。而这场看似简单的舆论风波,实则折射出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们拼尽全力冲破外界的束缚,却往往难以跨越自己内心筑起的那“浪浪山”。
曾几何时,“自驾阿姨”苏敏通过自己的努力勇敢脱离不幸的婚姻、追求真正的自我的故事鼓励了许多困在这座“浪浪山”里的女性。但时过境迁,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人们惊奇地发现,所有人的生活都在继续,而她的时间却一直停止在离婚的那一刻。看到别人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她总能联想到自己的不幸,总是认为出走才是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法。她没有获得真正的快乐,也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而是成为了离婚和出走的代名词,成为了资本和流量的牺牲品。曾经那份出走的勇气没有成为悦纳自己和生活的勇气,反而成为了她心里走不出的“浪浪山”。
老子《道德经》中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战胜外部环境,而是克服自己内心的偏执与局限。
电影中,面对瘫痪在床的猪爸爸,嗷嗷待哺的小猪们,一年不回几次家的小猪妖,生活的重担都落在猪妈妈身上,“猪妈妈是不是也应该离开浪浪山”的质疑有其合理之处。但猪妈妈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这座不起眼的“浪浪山”中撑起了一个家,经营自己的生活,显示出一个柔弱女性背后的坚韧。尽管她从未见过浪浪山以外的地方,但她的心已经走出了束缚和困境,不再纠结于是与非、得与失,这份爱与勇气比出走更可贵。
当网友们在各大电影宣传文章和视频的评论区质疑,“为什么要请傅首尔和苏敏这两位不了解电影的人”,我恰恰认为她们更应该去看看这部电影,看看猪妈妈如何勇敢地面对生活;看看受欺负的小妖怪们在逃出“大王洞”后,如何忘记“大王洞”,开始新的生活;看看四只无名小妖拼尽全力后仍然失败时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跳出过去和遗憾,悦纳自己的全部。
今天站在台前的是傅首尔和苏敏,那身处台下的我们呢?我们中又有多少人身体离开“浪浪山”,把心落下了却不自知,在自己编织的牢笼中反复纠结。考上名校的大学生渐渐忘记每一个起早贪黑、“闻鸡起舞”的日子,却会对幼儿园时某个人的一句“笨蛋,以后能有什么出息”铭记一生;走出小镇,在大城市成功打拼出一片天地的人,不会因为工作辛苦而抱怨,却会对曾经辞退自己的小公司耿耿于怀……曾经的梦想实现了,从前高不可攀的“浪浪山”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何不放下那些不愉快,面对人生的旷野,追求新的自由。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翻过一山又一山,最艰难的不是那些外在的“浪浪山”,而是我们内心筑起的那座固执之山、偏见之山、不宽容之山……走出“浪浪山”不仅是身体的出走,更是心灵的拓展;不仅是打破旧有束缚,也是构建新的包容。或许,真正的自由不在于固执己见,而在于能够欣赏生活本身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翻千山,越万山,不如跨过自己心里那座“浪浪山”。当我们能够悦纳不同的选择,理解差异的价值,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我们才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是一片广阔的人生天地。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云:“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人生的山永远翻不完,但只要我们不被自己内心的山所困,就能在翻山越岭中找到人生的方向,在一次又一次陷入“万山围子”后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从而获得面对群山的从容与自信。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喆姝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