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随新
据《工人日报》报道,近日,湖北武汉一女子发视频吐槽称,其8月10日骑完共享单车想还车时,即便骑到了系统划定的“运营区”后,仍提示“不在运营区内”,就连最初扫码的地方也无法归还,多次尝试无果,她只能交了10元的调度费。此后,相关话题登上微博同城热搜。除了共享单车之外,共享充电宝也存在“好借难还”的问题。
共享经济本该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双向奔赴,如今却在一些地方成了“企业挖坑,用户跳坑”的闹剧。骑车5分钟,停车10分钟;扫码充电宝易,归还充电宝难……这些“好借难还”的糟心事,你我大概都遇到过。它一次次冲上热搜,拷问着企业的责任良心,也考验着行业的治理智慧。它戳中了共享经济的痛点:当初喊着“便民利民”而来,如今怎能让“好借难还”成了常态?
共享经济的初心,本是让资源流动起来,给生活添便利。共享单车解决“最后一公里”,共享充电宝化解“电量焦虑”,这些年它们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城市角落,成了大家离不开的“身边事”。可现在,不少人提起共享设备就摇头:扫码时顺顺当当,还的时候却磕磕绊绊。系统定位不准、机柜常年满员、客服投诉石沉大海……
更让人窝火的是企业的“甩锅”套路。用户还不了车,App弹窗“提醒过”就成了挡箭牌;充电宝还不进去,“设备满载”成了免责金牌。这些问题,哪一个不是在消耗着用户的信任?
“甩锅”式治理,本质是责任心的缺失。武汉那位用户明明骑回了划定区域,系统却说“不在运营区”,这样的技术漏洞,企业不赶紧补,倒先想着收调度费;杭州一消费者使用共享充电宝完毕后尝试归还,连续奔波寻找13个归还点,均因设备满载等原因而失败,企业事后“和解”了事,却未见对机柜配置做半点优化。这种“借时笑脸相迎,还时翻脸不认”的做派,哪还有半点“共享”该有的样子?这种“甩锅”式治理,暴露的是企业社会责任心的贫血和服务意识的缺位。
说到底,“好借难还”不是技术难题,而是责任考题。中国消费者协会把“归还难”列为投诉热点,恰恰说明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行业性的管理松懈。如果能像管理借出去的设备那样,用心管理回收渠道;能像计算用户费用那样,精细计算机柜空位;能像推送广告那样,及时提醒用户还车注意事项,何至于让“还不上”成了老大难?
破解难题,既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治理不能只靠用户投诉、媒体曝光后的“个案和解”,更要建立长效机制。地方探索已经开了头:北京推出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给企业划红线,消协部门加强投诉监测,这些都是好尝试。但更重要的是让规矩长出牙齿——系统不稳定就该罚,机柜常年满员就该整改,信用差的企业就该受限,这样才能让“便民不添堵”从口号变成现实。
共享经济,既要有企业的“供给侧”用心,也要有治理的“规则侧”托底,更得有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信用侧”联结。用户遵守停放规则,企业履行服务承诺,监管守住责任底线,这才是共享经济该有的生态。毕竟,大家需要的不是“好借难还”的添堵,而是“随借随还”的顺心;不是企业甩锅的冷漠,而是各方共担的温度。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这些小事里藏着大民生。让共享经济回归便民本质,既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也不用多么复杂的技术,只需要多一点责任担当,少一点敷衍塞责;多一点系统思维,少一点短期算计。唯有如此,才能让“共享”二字真正暖起来,让那些穿梭在城市里的单车、矗立在街角的机柜,真正成为民生幸福的加分项,而不是添堵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邓随新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