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勇
今年7月,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在日常检查中发现,某名称中含有“清大”的教育科技公司采用多种手段,将自己“包装”成为具有清华大学背景、与清华大学关系密切的单位,面向社会开办“高端”“总裁研修班”,收取高额费用,使参训学员权益受损。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其作出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8月29日 澎湃新闻)
该公司“套路”满满。他们开设的收费昂贵的“XX总裁班”等“高端”培训项目,在名称、宣传和场地选择上处处“巧妙”地与清华大学建立暗示性关联,并授予学员印有“清大”等字样的“EMBA课程结业证书”,这些操作让不少学员深信不疑,从而上当受骗。经查实,该教育科技公司与清华大学之间不存在任何从属及关联关系,也不具备EMBA学位授予资格,所谓“名校教授或在校高考状元授课”“EMBA课程结业证书”均属虚假宣传。
这类“李鬼”式培训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正是精准捕捉了部分人群对名校光环的盲目崇拜与对“精英圈子”的渴望。培训机构通过设置高门槛、高收费的“总裁班”,营造出一种“精英俱乐部”的幻觉,让参与者不仅为知识付费,更是为一种身份认同和社交资本买单。而培训机构的“套路”显然经过了精心设计。通过名称傍名校、场地选周边,校训入简介、证书搞造假、合影蹭地标等伎俩,完成了一场针对社会焦虑的精准收割。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骗局并非个例。近年来,互联网平台上“蹭名校”“傍名校”开展培训活动的广告宣传、信息资讯屡见不鲜。培训机构“碰瓷”名校的所谓培训班、研修班、学位班层出不穷。有的甚至公然造假。今年6月,针对有人冒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公开活动一事,清华大学就曾发布声明,请公众注意辨别。
培训机构“碰瓷”名校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欺诈。不仅让学员权益受损,更侵蚀了教育公信力,需要加强整顿治理。
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可以实施备案公示,不允许对项目进行任意包装。建立名校包括历史名校在内的大学名称保护机制。像“清大”“燕大”等易混淆简称不得随意使用。对跨区域开展培训活动的机构实施联动监管。针对屡教不改的培训机构,建立“黑名单”制度。名校自身也需主动维权。对大学名称及可能的简称、校内标志性地名、建筑物名等实施注册保护。同时及时发布官方合作项目,拓宽社会公众核实渠道。对消费者而言,选择培训项目时,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资质,警惕那些打着“速成”“高端”“内部资源”旗号的项目。
“碰瓷”名校的培训活动,被有关部门在日常执法中发现和查处,显示了监管的有力有效。但要警惕其换面孔“重出江湖”。因此,仍需加强惩戒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唯有让李鬼们付出沉重代价,才能还教育培训市场一片清朗天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梁勇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