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嘉亮(兰州财经大学)
合上罗翔的《圆圈正义》,坐在书桌前久久不能起身,那句“写作不是为权力的垂青,不是为获得群众的掌声,而是向自己的良心负责”仍在心头回响。它叩问着每一个执笔者的初心:我们落下的每一个字,是否对得起这份责任?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圆圈正义》中那个“画不出的完美圆”,在法学语境中是“应然正义”的隐喻——它提醒法律人:正义如同数学上的圆,虽无法在现实中精准描绘,却必须成为丈量实践的标尺。“圆圈正义”的隐喻,对新闻评论同样振聋发聩,指向双重维度:其一是事实维度,即评论必须如圆规般以事实为定点,偏离事实的言论如同圆心错位的圆,终将变形;其二是价值维度,即评论者应以“逼近完美圆”的虔诚,对抗流量诱惑与情绪裹挟,让每篇文字都成为“向理性靠近的轨迹”。
曾几何时,我也迷失于追逐“爆款”,将精巧的立意、惊人的观点奉为圭臬,却轻慢了构成殿堂的每一块“砖石”——具体的字词。敲击键盘时,我视字词为工具,沉迷于华丽的形式,却忘了文字的真实重量。
更深的陷阱在于“自恋”,评论他人文章时指点江山,俨然“事后诸葛亮”,却很少以同样苛刻的目光审视自己笔下是否有同样的问题:逻辑跳跃、用词模糊或情绪先行。这种心态导致评论脱离土壤。《圆圈正义》中说“法律永远要谦卑地倾听民众的道德诉求”,同理,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也要扎根于现实土壤,否则便是空中楼阁。
《圆圈正义》罗翔著
法律和评论的共性在于:两者均需在人性复杂中秉持客观。罗翔借《化身博士》揭示人性的矛盾:善与恶的拉锯。在评论写作中,这种“拉锯”时时上演:是坚守客观公正、有理有据,还是向流量、偏见或情绪妥协?荷尔德林曾说:“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把人类带入了人间地狱。”自以为是的“正义感”,若脱离了事实的锚定和谦卑的自省,同样可能成为舆论的灾难。唯有真理的光照,才能让人学会谦卑,走出自我的偏狭。新闻评论的力量,在于它牢牢扎根于民众关切、事件真相,以“自由而不放纵,独立而不狂狷”的态度,为公众照亮复杂世界的棱角。
即便“尽心竭力,正义仍然遥遥无期”,罗翔仍呼吁“心存盼望”。评论写作亦然,我们写下观点,期待明辨是非,但现实常事与愿违。铺天盖地的评论,有时非但未能启迪思考,反而成了舆论漩涡的推手,如近期某高考低分考生直播引发的评论潮:从“分数不是唯一”的乐观,到“炒作低分”的质疑,再到“警惕低分带货”的标签,评论是否在无意中“捧杀”或“棒杀”?
优质评论,是在“知道”与“做到”间架桥。它要求我们时刻警惕“流量”诱惑,坚持提供深度、理性、有建设性的思考,哪怕其声量微弱。面对可能的失败或误解,也要继续前行。这是对抗虚无、向“应然”之圆靠近的持久战。
书中还引用伯克的警示:“伪善最喜欢崇高的思辨,因为它从不打算跨越到思辨的界限之外。”这直指一种“精装的评论”——辞藻华丽、典故堆砌、句式繁复,看似深刻,实则空洞无物或晦涩难懂。我曾惭愧地为追求“文采”,生硬嵌入古文诗词、四字成语,仿佛披上华服就能高人一等,如今才懂:评论的核心是“讲清道理”。最有力、最贴近正义的评论,往往是用最清晰朴素的语言,将复杂道理深入浅出,让每位关心此事的普通读者都能理解、思考。真正的“优质”是思想的深度和表达的清晰度,而非辞藻的厚度。
此刻,再看那句“写作向良心负责”已不仅是书桌前的哲思,更化为行动指南:落笔前,问核心事件是否核实?信源是否可靠?对立观点是否倾听?成文后,让情绪沉淀、逻辑显影;投稿时,思忖此文是在推动理解,还是加剧对立?
当我们像罗翔呼吁的“心存盼望”,以谦卑之心对待每个事实,用理性之刃剖开表象迷雾,文字便成为照亮现实的光束——纵使完美之圆永不可画,这一次次执笔为尺的丈量,本身就是正义的显影。
来源:红网
作者:谢嘉亮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