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讨论电动自行车安全,不能只聚焦于“限速”

来源:红网 作者:熊丝雨 编辑:刘经纶 2025-09-02 20:41:41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 熊丝雨(中国人民大学)

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新国标规定,具有电驱动功能的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超过25km/h时电动机应停止提供动力输出。一时间,“电动自行车骑不快了”又成为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

事实上,对电动车的限速并不是新鲜事。限速25km/h延续的是2018年的国标标准,来得一点也不突然。以前电动自行车电池仍以铅酸为主,7年过去了,现在的电动自行车的车速、重量和锂电池能量密度都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各种电动自行车的“魔改”技术层出不穷。换句话说,旧标准已无法覆盖新风险,因此新国标也必须与时俱进。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突破3.5亿辆,2019—2023年期间,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年均增长率达5.85%。整体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在下降,但电动自行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率却成了逆势上涨。限速措施,实则是血的教训。目的不是束缚产业发展,而是把这辆“狂飙”的电动车们拉回安全轨道。

更重要的是,电动自行车安全远不止“车速”一环。2019年7月18日,央视新闻曾报道,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统计,全国每年平均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约2000起。这一次的新国标,特别强化了阻燃要求,并对塑料材质的使用比例设定了严格上限。但“飞线充电”“人车同屋”等问题仍在频发,单靠标准条文不能根治这类问题,而是需要城管、消防、社区多方协同治理。

此外,电动自行车相比摩托车和汽车,准入门槛极低——不需要考驾照,不强制学习交通法规,价格低廉、取用方便,因此广泛存在于城市通勤和外卖、快递等场景。但也正因如此,违法行为更易发生。据上海市公安局的数据,非机动车肇事违法主因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违反交通信号通行(占29.1%)、未按规定让行(占13.4%)和超速(占9.6%)。可见,对电动自行车的限速很重要,也更要注重培养良好的驾驶习惯,提高广大驾驶者的交通素养。执法部门需要加强对道路交通的监管,利用视频监控和智能抓拍系统,提高执法覆盖率。在重点路段、学校周边和外卖快递车辆密集区域,加大巡查与管理频率。

值得一提的是,大灯光线刺眼也被不少公众点名。过于刺眼的强光会在夜间或昏暗环境下瞬间致盲对向的车辆驾驶员、骑车人及行人,使其短暂丧失视觉判断能力,极易引发碰撞、摔伤等严重事故。未来如何对“爆改”灯具等细节问题加强监管,同样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国标既然已经提高了防篡改门槛,接下来的对于电动车治理也要逐步细化,回应公众的现实关切。

有人担忧新国标对电动车进行限速会影响外卖、快递等行业的效率。必须正视的是,速度与效率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安全作底线,效率就失去了意义。部分骑手“抢时间”的代价,是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威胁。真正值得商榷的,并不是要不要限速,而是如何通过优化薪酬体系、调整配送时限来适应新规,为骑手提供“安全至上”的工作环境。

不可否认,社会上对于电动自行车限速25km/h存在不同声音,有人担忧交通堵塞,有人质疑一刀切。但回到根本,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如果确实存在更高速度需求,消费者完全可以选择摩托车——当然,这建立在所在城市或区域没有禁摩的前提之下。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新国标的实施,是电动自行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的必然一步。限速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构建一个涵盖车辆生产、道路管理、骑行者教育与行业保障的综合治理体系——这需要标准制定者、监管部门、企业、社区和每一位骑行者共同作出努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熊丝雨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94/1525020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