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体育外卖”上门,监管也需及时跟上

来源:红网 作者:陆平 编辑:刘经纶 2025-09-03 17:11:44
时刻新闻
—分享—

□陆平

据环球网报道,刚刚过去的暑假,一种新兴体育教育服务模式,体育上门家教悄悄兴起,迅速引起众多家长的关注。这种专业体育教练带器材走进家庭或者是指定场所,为孩子提供个性化体育训练的模式,被称为“体育外卖”。搜索二手平台结果显示,相关卖家不少,有针对跳绳等专项训练,也有针对中考体育提分的。在资质方面,有人自称体育大学毕业,还有人说自己有多年教学经验。

“体育外卖”上门,有效解决了暑期“带娃难”和“锻炼难”的双重痛点,确实方便了家长和孩子,其市场价值值得肯定。有家长表示,“以往带孩子去体育馆练跳绳,路上来回要1小时,现在教练上门,小区空地就能上课,我在阳台就能看着,太省心了。”

作为新兴服务形态,“体育外卖”正在灰色地带生长。教练资质存疑、安全缺乏保障、维权困难等诸多隐忧也随之浮现。

目前,许多上门教练主要通过闲鱼、小红书等平台以“个人工作室”形式接单,其准入几乎零门槛。所谓的“专业资质”往往仅凭一张学生证或无法查证的证书,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家长陈女士反映,“花380元请‘专业篮球教练’,上了两节课后发现,他只会让孩子拍球、跑圈,连基础的运球姿势都没纠正过。”陈女士还发现,孩子训练时不慎崴脚,教练只得手忙脚乱找她要冰块,连基础的应急处理都不会。陈女士想退费不学了,结果被教练拉黑。陈女士的遭遇,反映了“体育外卖”的乱象和潜在风险。一旦出现纠纷或安全事故,家长极易陷入投诉无门、被“拉黑”的尴尬境地,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该新兴行业仍处于监管盲区,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受到工商部门与教育部门监管的体育培训机构,也不同于得到法律保障的正式的劳务关系,因此在教练资质审核、服务协议规范、安全责任界定、事故应急处理等方面都存在空白。

新业态要想行稳致远,服务“上门”之后,审慎的选择和有效的监管也必须“上门”。

监管部门可将“体育外卖”纳入规范范围。明确平台审核责任,督促其建立教练资质审核与信用公示机制。同时,制定安全底线标准,推广服务协议范本,强制购买保险,以保障家长权益与学生安全,引导行业从无序生长走向有序发展。

平台应切实负起审核责任。作为信息发布和交易撮合的重要渠道,平台应承担起基本的审核责任,建立教练资质认证和公示机制,对明显虚假宣传和屡遭投诉的用户进行封禁,并为交易双方提供规范的电子协议模板,明确双方权责,尤其是安全责任条款。

行业需主动“自律”。成熟的培训机构在开展“上门服务”时,应制定更严格的内控标准,包括对教练进行系统培训、配备标准急救包、购买意外保险等,将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以优质服务树立行业标杆。

最为关键的是,家长务必“擦亮眼”。选择教练时,绝不能轻信口头承诺,必须主动核实资质,课前应充分沟通并签订书面合同。同时,家长也需保持理性,摒弃“短期速成”的幻想。

“体育外卖”为体教融合打开了新的思路,但便利不能以牺牲安全与质量为代价。唯有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尽快补上监管的短板,才能让家长真正省心又放心,让这一新业态持续焕发生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陆平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95/152520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