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领育儿补贴先交保证金?既要“阻止”更要“阻断”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刘经纶 2025-09-04 11:48:36
时刻新闻
—分享—

□郭元鹏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免费领取育儿补贴”为名,编造“需缴纳保证金”的谎言实施电信网络诈骗。8月28日,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公安局反诈中心凭借精准预警机制迅速行动,成功劝阻一起此类诈骗,为辖区居民邝女士及时止损2万元。(9月3日 光明网)

“免费领育儿补贴,只需先交保证金”,这实际上是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电信诈骗陷阱。桃江县民警及时劝阻邝女士转账、避免2万元损失的案例,既是反诈工作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暴露出此类诈骗的隐蔽性与危害性。面对瞄准“育儿需求”的新型骗局,仅靠事后劝阻和风险提醒远远不够,唯有深挖病灶、多方发力,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诈骗滋生的土壤。

从个案来看,警方的快速响应值得肯定。从接到预警指令到民警赶赴现场制止转账,高效的联动机制为群众守住了“钱袋子”,也体现了基层反诈工作的精准性。但细究诈骗套路不难发现,此类骗局的“靶心”选得极准:一方面,育儿补贴是国家为减轻家庭养育负担推出的惠民政策,公众对其有天然的信任与期待;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对补贴申领流程不熟悉,容易被“免费领取”的噱头吸引,进而在“先交保证金”的诱导下放松警惕。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政策信任+信息差”的双重漏洞,让骗局有了可乘之机。

然而,单次的成功劝阻只能“治标”,要想避免更多家长落入陷阱,还需从“阻止个案”转向“根除隐患”。首先,需填补“政策知晓度”的空白。当前,部分地区的育儿补贴申领流程、官方渠道等信息,仍存在传播范围有限、解读不够通俗的问题,这给了诈骗分子“钻空子”的空间。相关部门应通过社区公告、政务APP推送、学校家校群通知等多种形式,将补贴申领的“官方路径”清晰告知家长,明确“不收费、不转账、不扫陌生码”的核心原则,让群众心中有底、遇事不慌。

其次,要强化“源头治理”的力度。此类诈骗多通过社交平台传播链接、添加好友,平台需承担起主体责任。一方面,应加强对“育儿补贴”“母婴福利”等关键词的内容审核,对涉及“缴纳保证金”“转账激活”的违规信息及时拦截、下架;另一方面,可联合公安部门建立“诈骗账号黑名单”,对多次发送诈骗信息的账号实行永久封禁,从传播渠道上切断骗局扩散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需持续筑牢“全民反诈”的防线。桃江县民警在劝阻后向邝女士普及反诈知识的做法,为基层反诈宣传提供了范本。但反诈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个案宣讲”,还需针对家长群体开展精准化宣传——比如在妇幼保健院、社区亲子活动中心等场所设置反诈展板,通过短视频平台解析“育儿补贴诈骗”的典型套路,让“凡是要求先交钱的补贴都是骗局”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可鼓励群众参与“反诈线索举报”,对提供有效线索的市民给予适当奖励,形成“人人识诈、人人反诈”的良好氛围。

育儿补贴本是暖民心的“民生红包”,却被诈骗分子异化为谋利的“陷阱诱饵”,这不仅损害群众财产安全,更透支着公众对惠民政策的信任。桃江县的案例提醒我们,反诈工作既要靠“雷霆手段”及时止损,更要靠“绣花功夫”铲除土壤。唯有政策宣传更到位、平台监管更严格、群众意识更清醒,才能让“育儿补贴诈骗”失去生存空间,真正让惠民政策惠及每一个有需要的家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96/1525454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