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付费需理性,大学生应警惕“知识浪费”陷阱

来源:红网 作者:邓随新 编辑:刘经纶 2025-09-04 15:58:00
时刻新闻
—分享—

□邓随新

打开手机,几角钱的真题、几块钱的笔记、几十元的经验包随手就能下单——如今大学生的“知识账单”里,藏着对成长的热望,也堆着不少“买了没看”的电子资料。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调查里那组数字扎眼:超九成受访者遇过付费知识“吃灰”,近八成碰过产品质量问题。知识付费本是“充电捷径”,咋就成了“浪费重灾区”?(9月2日 中青网)

为知识付费,本质是为成长投资。从考研考公到兴趣爱好,从专业技能到付费阅读,大学生们的“知识账单”愈发多元。有人为考研买真题,是抓学业刚需;有人为学日语开会员,是追兴趣火苗;还有人买资讯会员,是想找优质内容的“桃花源”。中青校媒的调查里,“提升学业成绩,辅助专业学习”占比最高(60.04%),“满足个人兴趣,丰富课余生活”(49.71%)和“为考证、考研等做准备”(45.76%)紧随其后。这些钱花得有方向、有盘算——超过八成学生每月知识付费占生活费不到10%,可见心里都有本“划算账”。就像中国海洋大学的梁思博,选雅思课专挑直播的,怕录播课成“摆设”;买资讯会员算着“每天不到1元”,这是把钱花在刀刃上。正如梁思博所说:“录播课花3小时找1小时有用内容,直播课1小时就能精准补短板。”这才是知识付费的本意:不是囤积知识的虚荣,而是提升效率的智慧。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常“踩坑”。有的课吹“包教包会”,实际内容东拼西凑;有的机构收了钱就变脸,退款要抠“违约金”,甚至卷款跑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刘佳明花3万多报课,说好的“轻松考证”成了泡影;还有学生买资料发现几家卖家内容雷同,不过是互相“搬运”。这些乱象不仅浪费学生的生活费,更凉了大家对知识付费的信任——就像买了颗包装精美的果子,咬开才发现是坏的,谁还敢再轻易掏钱?更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调查中26.96%的消费者坦言付费只是为“缓解焦虑”。当知识产品成了情绪安慰剂,学习资料堆成“数字废矿”,这不仅是个人浪费,更是市场失灵的信号。

要让知识付费不“浪费”,得给市场“修修枝”,也给学生“提提醒”。平台该当好“把关人”,像药监局查药品那样审内容,别让粗制滥造的课混进来;监管部门得攥紧“尺子”,把退款规则、资质审核这些事盯紧,让“霸王条款”没处藏。学生自己也得算清“需求账”:买课前先想想“我真的需要吗”,不妨先上上试听课程,问问退课规则,别被“焦虑营销”牵着走。湖南某高校的苏韵说得实在:“资料只是信息源,不是知识本身”,买了之后沉下心梳理、消化,才能让钱花得值。

说到底,知识付费不该是冲动消费的“无底洞”,而应是理性投资的“快车道”。大学生们要做的,不是拒绝付费,而是拒绝盲目;不是停止充电,而是高效学习。市场要做的,不是拼命推销,而是提升质量;不是制造焦虑,而是创造价值。当我们都能用智慧选择知识,用毅力消化知识,知识才能真正变成力量,而不是手机里“吃灰”的存货。

大学生为追梦开始学习,愿意为知识掏钱,本是好事。知识付费市场不该是“一锤子买卖”的乱摊子,而该是“你用心做内容,我理性买服务”的良性场。少些“吃灰”的遗憾,多些“学有所得”的踏实,知识付费才能真正成为成长路上的“助推器”,而不是角落里的“闲置品”。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邓随新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96/1525491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