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光
今秋开学季,山东女子学院新设的“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本科专业引发关注:录取分数高出一段线数十分,甚至吸引两名男生报考,足以印证其热度。一时间,众声喧哗,有点赞“解民生之忧”的务实之举,亦有调侃“专业学带娃”的戏谑之语。然而拨开迷雾,此番探索绝非标新立异,而是精准回应社会痛点的正当其时、甚或是高瞻远瞩之举。
此举之“时”,在于直击了千万家庭的“急难愁盼”。数据冰冷而现实灼热: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3000万,超三成家庭存在托育需求。双职工父母陷入“产假结束后,孩子谁来带”的普遍焦虑,“价优、质稳、就近”的托育服务成为稀缺资源。其核心瓶颈,正是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当前从业人员本科以上学历不足10%,行业长期徘徊在“招人难、留人难”的低水平循环。大学此时挺身而出,以本科教育之力培养“既懂照护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正是从源头上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注入高质量、可持续的“活水”,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核心体现。
此举之“正”,在于廓清了“带娃等于看孩子”的陈旧认知。有人认为,带娃无需大学文凭,保姆育儿嫂足以胜任。这实则是将婴幼儿照护这一高度专业的领域简单化了。0至3岁是人类大脑发育的“黄金窗口期”,科学的“回应性照护”关乎个体一生的潜能激发。识别早期发育迟缓、自闭倾向等异常,需要系统的医学、心理学知识;设计适龄游戏、进行发展评估,需要深厚的教育学素养;运营管理机构、指导家庭育儿,更需要管理学的智慧。大学培养的绝非“高级保姆”,而是能“精评估、能指导、懂管理”的行业专家与领军者,其价值远非任何机器或未经系统训练的人力所能替代。
此举之“远”,在于布局了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棋局。推动实现“幼有所育”是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落子。国家层面连续出台政策鼓励托育服务发展,其行业标准化、专业化提升迫在眉睫。高校开设本科专业,不仅输送一线人才,更旨在培育能制定行业标准、引领科研创新、赋能产业升级的“种子”。他们未来散入行业,将带动整体服务能级跃升,让年轻父母“敢生、愿生”,从根本上为提振生育信心、积蓄人力资源提供坚实支撑。
当然,新专业的长远发展仍面临挑战:如何持续吸引优秀生源、如何构建无可指摘的课程体系、如何真正打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通道并提升其社会认同与待遇。这需要高校的精心设计,更需政策与市场的持续协力。
山东女子学院这40名新生,尤其是那2名男生,迈出的这一步勇敢而珍贵。它标志着“带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家务劳动或性别化的职业,而是一门值得深究、拥有广阔前景的专业与学问。培养“带娃专家”,大学此举正当其时,它托举的不仅是婴幼儿的健康发展,更是一个对家庭更友好、对未来更负责的社会的希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