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兰州大学)
近日,山东女子学院新开设的本科专业“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受到不少人关注。据山东女子学院介绍,这个专业今年录取40名学生,其中包括2名男生,在省内外的录取分数比一段线高出50分到70多分。学院老师表示,专业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以及研究问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补充道:“这个专业是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高校“带娃”专业的开设,不仅满足婴幼儿培育市场增长的需要,更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儿童早期发展专家李教授表示:“目前社会对高质量科学育儿的需求急剧上升,专业人才缺口非常大”。需求增长的同时,政策也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去年十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
带孩子的“学问”极大,尤其是0-3岁婴幼儿的早期发展,极需要这类经过系统培养的专业人才支持。国家卫健委曾在《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指南》明确指出0-3岁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窗口期,科学的回应性照护将最大限度激发婴幼儿潜能,对其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山东女子学院婴幼儿专家姬彦红强调:“与传统的育儿嫂、保姆相比,托育老师接受的是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尤其是本科层次,培养周期长达4年。”可见,带娃专业的开设,可以让带娃这件事更科学也更专业,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一定好处。
开设带娃专业并非“浪费高分人才”,而是高校人才培养“接地气”的体现。有部分人认为让高分生学带娃未免有点浪费。实则不然,据人民日报海外版题为《大学要培养“带娃专家”了》的报道,目前许多年轻父母面临“生得起、养不易的现实困境,尤其在产假结束后至孩子3岁前的阶段”。数据显示,我国婴幼儿托育行业正面临人才结构性矛盾——全国持证保育人员仅50万,本科及以上占比不足10%。因此,“带娃”专业的设置既能满足年轻父母的带娃需求,又能弥补市场上专业型育儿人才不足的困境,何来浪费之说?
但随着该专业的推广普及,相应的婴幼儿早期培育基地也会越来越多,难免产生一些问题。家长很可能会生出焦虑心理,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花费大量金钱与时间将孩子送到“最好”的培育基地,与如今的辅导机构类似,引发增加家庭负担、加剧内卷等问题。因此,建立一套普惠性的婴幼儿托育制度将成为专业设置的关键。
可以试着从三方面解决。第一,强化普惠供给,政府加大公办托育机构建设,对普惠机构补贴并严控收费标准,降低家庭经济压力。第二,规范宣传引导,严禁托育机构炒作“早教焦虑”,通过媒体及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淡化“起跑线”概念。第三,统一服务标准,制定托育服务行业准则,确保普惠机构与高端机构在基础照护、早期发展上质量均等,减少内卷空间。
随着社会对专业托育人才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专业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带娃专家”,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贡献重要力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锐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