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一小吃坊推出的“天价”菜单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菜单中,一碗拌川高达上千元,其中售价2208元的“茄汁傲世拌川”食材包括洋葱、番茄、鲟鱼子酱、黄鳝片、红虾、小鲍鱼。对此,不少网友质疑该价格的合理性。(9月3日 红星新闻)
从网友对价格合理性的质疑,到有消费者“好吃但不会复购”的评价,再到市场监管部门“明码标价即可”的回应,这场围绕“天价面”的讨论,本质上是公众对“商品定价边界”的关注。但在市场经济框架下,评判这碗面值不值,与其陷入“舆论审判”的漩涡,不如交给市场规律来“裁决”。
从事件核心来看,商家的定价行为并未触碰法律红线。杭州市上城区市场监管局已明确表示,商家拥有自主定价权,且现场检查未发现食品安全问题。这意味着,只要商家做到明码标价、不强制消费,其定价就符合市场监管要求。老板提及的“深海虾198元一只”“卖的是厨艺”,虽未必能让所有消费者认同,但本质上是商家对自身产品“食材成本+技术价值”的定价逻辑。这种逻辑或许小众,却符合市场经济中“供需决定价格”的基本准则:有人愿意为稀缺食材、独特手艺买单,交易便成立;若无人认可,高价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网友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毕竟,拌川作为沪杭地区的特色小吃,普通定价多在50元以内,2208元的价格远超大众认知,难免让人觉得“离谱”。但“离谱”不等于“违规”,公众的价格感知差异,恰恰体现了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就像奢侈品与平价商品并存、高端餐厅与街边小店共生,“天价面”瞄准的可能是追求新奇体验、愿意为小众服务付费的特定群体,而非普通消费者。只要商家不虚假宣传、不隐瞒价格,消费者就有自主选择“吃或不吃”的权利,这正是市场自由交易的核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讨论背后隐藏的“价格焦虑”。当部分网友对“2208元一碗面”口诛笔伐时,实则暗含对“日常消费是否被抬高”的担忧。但事实上,商家推出高价产品,并不意味着会影响普通拌川的定价:该店仍有38元的平价面食,说明其产品矩阵本就覆盖不同消费层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让高价产品在“有人买账则存活,无人问津则下架”的循环中找到平衡,无需外界过度干预。
当然,尊重商家定价权,不代表对市场行为放任不管。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是守住“明码标价”“食品安全”的底线,防止商家用虚假宣传,如夸大食材价值、伪造工艺难度等误导消费者;而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才是对商品价值最真实的投票。就像购买过的消费者所言“好吃但贵,不会复购”,这种基于体验的自主决策,远比舆论层面的“该不该卖这么贵”更有分量。若多数人都持此态度,“天价面”自然会因销量惨淡而调整价格,这正是市场裁决的力量。
市场经济的活力,在于其包容不同层次的需求与定价。2208元的拌川或许不符合大众消费习惯,但只要它合法合规、自愿交易,就有存在的空间。与其纠结“值不值”,不如相信市场的筛选机制:真正脱离价值的高价,终将被消费者用脚投票淘汰;而若其确实能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也无需用舆论压力强行否定。毕竟,决定一碗面最终命运的,从来不是网络热议,而是愿意为它买单的人。你可以坚决不吃,却不能不让商家去卖,也不能不让别人去吃。一切皆是法律框架之内的市场自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