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硕导招生咨询帖走红,藏着对健康师生关系的期待

来源:红网 作者:曾晓涛 编辑:吴海刚 2025-09-04 20:20:16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曾晓涛(暨南大学)

“本人mbti是infp,白羊座,共情能力强,从不敢对学生大声讲话……本人从不push学生,不鼓励内卷,除了学术上略有建树外,擅长吃喝玩乐……本人研究如何给学生做职业规划……最后,欢迎有志者报考我的研究生,不会做PPT的优先!”近日,武汉科技大学硕导赵志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招生咨询帖走红,网友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老师,选我!”“老师,你缺助手吗”,赵志明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表示,他的本意是想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与年轻人交流,没想到一下子火了。

“非正式”招生咨询帖的爆火固然有平易近人的内容,打破了人们对研究生导师的刻板印象,但其走红的根本原因是描绘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假如换一种视角“反”着看招生咨询帖的内容,可以发现其中许多描述正是对现存的一些不健康的师生关系的戏谑和揭露。“从不敢对学生大声讲话,从不push学生,不会做PPT的优先”:映射了某些研究生导师将学生视为自己的下级和员工,对学生颐指气使,将一些杂活累活交给学生去干;“研究如何给学生做职业规划”:反映了某些研究生导师不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职业规划,用千篇一律的方式培养研究生。

这种不健康的师生关系长期存在于校园之中,常常引发学生的严重不满。如北京邮电大学15名硕士研究生联名举报其导师郑某长期指示学生从事接送家人等私人事务,并对学生侮辱谩骂,导致多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导师周某要求其“24小时随叫随到”,且不关心杨宝德的心理状况。而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未来也可能时有出现。

然而,像北京邮电大学15名选择举报导师的研究生毕竟属于少数,大部分处于此类畸形师生关系中的研究生往往是处于默默承受和敢怒不敢言的状态,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和导师权力结构的极端不对等,导师对学生从入学、科研资助、论文答辩到毕业等各个环节拥有几乎决定性的权力。这种“人身依附性”使得学生轻易不敢反抗,担心遭到报复甚至无法毕业,而校内申诉机制常因为内部监督的缺陷处于失灵状态。

如果说这则招生咨询帖的走红反映了广大年轻人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向往,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使这种师生关系不再成为少数、新奇的事,而能够成为一种“大多数”,毕竟,走红的背后常常代表着稀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曾晓涛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96/1525622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