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普讲解,岂能放任女童与幼虎互动

来源:红网 作者:陈柏彤 编辑:吴海刚 2025-09-05 11:10:59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陈柏彤(中国人民大学)

近日,广西贵港市平南县雄森动物大世界景区科普馆内,一名7岁女童在与3个月大的幼虎近距离互动时,被突然咬伤右小腿。伤者经紧急送医后情况稳定,并于当日返程。涉事机构事后声明“该项目是科普讲解,非零距离互动”,与其实际操作明显矛盾。该事件既体现出野生动物互动项目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更暴露了以科普之名行娱乐之实的行业乱象。

事件的责任需由多方共同承担。运营机构无疑承担首要责任:事前,机构允许儿童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事中,未提供充分保护,未配备安全员或专业防护设备;事后,更试图用文字游戏淡化自身责任,对事实上已经发生的“零距离”矢口否认。其次,监管部门显然缺位,往往依赖事后追责而非事前预防,缺乏常态化监督与强制标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项目未能及时叫停。而家长作为监护人,虽然未直接导致女童受伤,但其对所谓的“科普项目”显然缺乏判断力,以致孩子遭受伤害。

究其根本,发生该安全事故是因为公众并未树立对野生动物的正确认识。涉事机构以“科普讲解”为名,推行具有高度风险的“零距离互动”,其项目设计本身就将人与动物置于不可控的危险境地。科学研究表明,幼年野生动物虽表面温顺,但其捕猎本能与应激反应依然存在,近距离接触极易触发攻击行为。然而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许多机构淡化其野性本质,将亲密接触作为“卖点”来宣传。公众尤其是儿童对其“温顺”的想象,多源于此类宣传所营造的假象。

动物伤人事件屡见不鲜,整个行业都呈现出将科普教育异化为娱乐消费的畸形趋势。为追求经济利益,许多动物园及景区竞相推出投喂、抚摸、合影等互动项目,将“亲近自然”异化为感官刺激式的消费行为。这既违背动物福利,也漠视人身安全。真正的科普教育应当致力于传递生态知识、培养敬畏之心,通过隔离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实现“非侵入式观察”,而非鼓励高风险的身体接触。

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何为真正意义上的“爱动物”: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喜爱,不应体现为征服、控制、强制互动,而应是尊重其天性并保持安全距离。减少人为干预是保护野生动物自然行为的关键,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利用野生动物进行公众展示展演应当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并保障野生动物健康状态。自然不是游乐场,“不打扰”才是人与野生动物最佳相处之道。

要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需采取多层次措施。当前最紧迫的是全面叫停全国范围内高风险的野生动物互动项目,并强制运营方在存在隐患的项目中增设物理屏障、安全距离标识及专业监护人员。同时,明确互动边界与操作规范,将动物福利与游客安全纳入刚性考核指标。而从长远来看,更要推动社会观念从根本上转变——通过科普宣传纠正“亲密即关爱”的认知误区,倡导“不打扰”的生态伦理,培养公众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与敬畏之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柏彤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97/1525795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