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庠垄(湘南学院)
近日,桃李面包一则宣传“桃李蛋月烧”月饼的电梯广告引发争议。图片显示,该广告语为:“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桃李蛋月烧,等一个有故事的人下单!”9月4日,桃李面包相关负责人表示,涉事广告画面在上线一天后已下架。(9月5日 界面新闻)
当品牌试图用“说教”姿态捆绑产品与“人生阅历”,不仅没能传递情怀,反而因冒犯感拉远了与消费者的距离。这场翻车恰恰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食品营销的核心是共情,而非居高临下的“教育”;消费者买的是口感与体验,不是生硬说教的“人生课”。
“说教式营销”的错,在于把冒犯当个性,用傲慢替共情。这种说教式的广告语,踩中了营销传播的三大雷区。
其一,是对消费者的价值贬低。将“不喜欢五仁月饼”等同于“年轻、没经历生活”,本质上是用单一标准定义“口味偏好”,忽视了饮食选择的主观性。五仁月饼的争议本是口味差异,却被贴上“阅历不足”的标签,这种“你不喜欢是因为你不懂”的逻辑,自带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现代消费者既不需要通过吃某类食品证明“成熟”,更反感品牌用“人生导师”的姿态对自己指手画脚。
其二,是对“情怀营销”的误读。近年来,不少品牌试图用“怀旧”“人生感悟”引发共鸣,但情怀的前提是共情,而非说教。就像某老字号月饼用“奶奶的味道”唤起集体记忆,某饮料品牌用“小时候的夏天”连接情感,这些成功案例的核心,是用温暖的共同体验拉近距离;而桃李的“生活毒打”,则用负面的人生体验制造对立,把“吃月饼”变成了一场需要“阅历门槛”的“资格考试”,完全背离了食品作为“情感载体”的本质。
其三,是对传播场景的忽视。电梯广告的核心是“短平快”的记忆点,消费者在狭小空间内,更易对轻松、愉悦的内容产生好感,对生硬、冒犯的表达加倍反感。“生活毒打”这类带有消极色彩的词汇,本就易引发负面情绪,再搭配“教育式”的语气,只会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产生抵触心理。广告的目的是“种草”,而非“添堵”,当品牌把“引起讨论”等同于“有效传播”,却忘了讨论的底色是反感时,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桃李广告的争议,本质上是品牌对消费者需求的认知错位。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早已从“被动接受”转向“平等对话”,尤其是年轻群体,对“说教式营销”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在Z世代主导的消费市场,品牌的“权威性”不再来自年龄或资历,而是来自“懂我”的共鸣。我们可以为“国潮”里的文化自信买单,为“宠物友好”的暖心设计消费,却绝不会为“你还年轻不懂”的傲慢说教付款。现代消费者需要的是尊重与理解,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
食品行业的营销尤其如此。月饼、面包等日常食品,承载的是“烟火气”的生活体验,消费者对其的期待是好吃、安心、有温度,而非“有深度”的人生说教。五仁月饼的受众,可能是怀念传统口味的中老年人,也可能是好奇尝试的年轻人,品牌本可以通过“传统工艺”“创新口味”等角度挖掘价值,却偏偏选择用“生活毒打”制造年龄对立——既得罪了不喜欢五仁的年轻群体,也让喜欢五仁的消费者觉得“被代表”,最终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尴尬。
食品的温度,既藏在口感里,也藏在与消费者的对话里——少点人生导师的架子,多一点朋友聊天的真诚。毕竟,没有人会拒绝一块好吃又暖心的月饼,但所有人都会反感一份带着“毒打”说教的广告。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刘庠垄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