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尚(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一张出生医学证明,对于成年人来说或许只是一纸文书,但对于一个身在襁褓中的孩子来说,却是拥有合法身份、享受医疗保障、踏入社会的第一张“通行证”。
据新闻晨报报道,近日,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离婚诉讼案,夫妻双方因孩子取名、出生证明办理问题争执不下,最终感情破裂,导致1岁幼儿成为“黑户”,连疫苗都没办法顺利接种。这起事件引发公众广泛讨论。当成年人无法协调好情绪问题造成不良后果,并凌驾于孩子的基本权利之上,这就早已不是家庭私事,而是触碰到了法律红线与伦理底线。
从法律层面看,父母有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保障的职责。但仅仅因为取名等问题,孩子迟迟无法上户口,意味着现阶段打疫苗、看病就医都可能受阻,未来入学、办学籍更是难题。父母因矛盾纠葛搁置孩子出生证办理,本质上就是在意气用事,将育儿义务等同于情绪筹码,已然构成了对未成年人身份权、生命健康权的侵害。这种类似“生而不养”的行为,与“虐待”“遗弃”虽形式不同,但夫妻双方对孩子权益的损害,同样需要被社会与法律正视。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中法院多次调解、向两人制发《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就此引发网友关于“公权力是否该管家务事”的讨论。现实中,父母间的矛盾应自行化解,司法过度介入的确会干涉家庭正常生活;但该事件中的情况是,家庭内部局面僵化,已经损害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时,公权力的介入就不算“越界”,而是“兜底”。1岁幼儿无法开口表达,无法为自己的户口讨要说法。此时司法干预,既是对父母职责的提醒,也是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也正是法院的多次调解才让如今孩子的落户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家庭私事或矛盾的边界应该划清底线,绝不能成为侵害孩子权利的罪魁祸首。
生育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夫妻从决定生下孩子的那一刻起,就应该用心呵护孩子成长。父母间育儿方针可以有矛盾、有分歧,但这些都不能让无辜的孩子买单。这起1岁孩子还没上户口的事件,给父母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育儿责任课。为人父母,或许不完美,但必须守住底线。别让自己的意气用事,挡住孩子迈入社会的第一步。这堂课的听众不只是当事人,还是每一个即将或已经承担着生娃、养娃责任的成年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庆尚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