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桃李面包“生活毒打”说教为何翻车

来源:红网 作者:李娜 编辑:汪敏星 2025-09-06 21:39:26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 李娜(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桃李面包一则宣传“桃李蛋月烧”月饼的电梯广告引发争议。相关图片显示,桃李面包在该广告中称“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生活的毒打”。

9月5日,桃李面包官方微博致歉表示,“我们文案翻车了,确实是领导拍的板,这个锅只能他来背。在此鞠躬道歉,他现在正在接受‘现实毒打’。”此外还称,“批评我们都接受,反思也在进行中”。

当食品广告不再聚焦美味与情感,转而向消费者“说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别企业的焦虑,更是一种值得警惕的品牌价值观偏离。

食品的本质是提供味觉的满足,它关联着个体对幸福最直接的体验。中秋月饼尤其如此,它凝聚着团圆、温馨的文化记忆,而非承受生活“毒打”的沉重隐喻。桃李面包试图借用网络梗完成品牌年轻化转型,却混淆了自嘲与说教的界限。

面对Z世代,以往品牌的俯视姿态正在失效。这代年轻人拒绝被定义、被教育,更反感苦难被商业化消费。他们成长于信息平权时代,认同的是平等、真诚的对话。“毒打”一词在社群语境中或许可用于自我解压,但绝不代表愿意接受来自品牌方的规训。类似桃李的失误并非首例,此前百果园所谓“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论调同样引发广泛批评,证明冒犯式营销已然不被消费者买账。

这背后是一种深层的代际认知偏差。传统品牌决策层往往习惯于单向传播、价值观灌输的营销模式,认定消费者需被引导、甚至被教育。然而当下消费文化早已转向共建、共享与平等对话。品牌不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生活方式的提案者、情感联结的同行者。若企业仍沉浸在“导师心态”中,便难以避免与真实市场的脱节。

更值得反思的是,当众多食品企业致力于产品健康化、场景创新与口感优化时,一些企业却试图以价值观争议替代实质创新。但消费者最终选择的,仍是那些回归本分、专注产品、尊重消费者的品牌。月饼是用来品尝的,不是用来参悟人生的。品牌的使命应是提供美好体验,而非进行价值评判。

涉事品牌迅速致歉,显示出其对舆论的敏感,或者说对营业额的关注,但仅仅道歉不够。真正破局需要的是一场从观念到产品的革新。老品牌若想摆脱困境,不应在营销话术中沉迷打“擦边球”,而应回归初心,研发出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并以真诚平等的姿态与市场对话。

食品的存在,本就是为了增添生活的幸福感。消费者购买月饼,是为了一份团圆的滋味,而不是为了接受某种生活哲学的教化。任何忽视产品本质、沉迷于价值观输出的品牌,终将遭遇市场的反噬。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娜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98/1526169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