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达娜(青岛大学)
当我们提到“脑瘫”,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个被污名化的词,或许误解“脑瘫”=智力障碍……今天,一群人正在发起一个小小的倡议,希望改用“五慢症患者”来称呼“脑瘫患者”。他们认为,换个说法,就是改变看法的开始。(1月3日 新华社官方微博)
语言作为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具有强大的塑造力量。“脑瘫”这一名称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许多负面、刻板的含义,成为偏见与歧视的根源之一。许多患者虽然有正常的思维与情感,却因这一标签在社会交往、教育、就业等方面遭遇不公平对待。社会大众在潜意识中,往往会因名称而对他们的能力产生严重低估,使得这些患者在追求平等生活的道路上充满障碍。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名称的改变是重塑社会认知的关键一步。“五慢症患者”的称呼,摒弃了原有名称中强烈的贬义色彩,以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客观性的方式呈现这一群体的特征。“慢”字突出了他们在某些身体机能或发展进程上的延迟,并非能力的缺失或缺陷。这有助于引导公众以理解和耐心取代歧视与偏见。当我们用“五慢症患者”来称呼他们时,是在传递一种积极的信号:他们只是在人生的赛道上步伐稍缓,但同样在努力前行,值得我们给予尊重与支持,等待他们跟上社会的节奏。
在教育与就业领域,更名的意义尤为深远。过去,“脑瘫”这一标签常常让学校和用人单位在未深入了解个体能力的情况下,就将患者拒之门外。新名称的推行,有望打破这一无形的障碍,促使教育机构和企业重新审视这些患者的潜力与价值。通过合理的支持和便利条件,“五慢症患者”完全有可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身的理想,真正融入社会大家庭。
此次更名倡议也是对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次检验与推动。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应该充满人文关怀与包容精神。接纳并推动这一名称的改变,体现了社会在对待弱势群体态度上的积极转变,是向更加公平、公正、人道的方向迈进的有力举措。这不仅需要媒体和公益机构的大力倡导,更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观念更新,从心底摒弃偏见,用实际行动构建一个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的社会环境。
为“脑瘫”患者更名为“五慢症患者”,绝非仅仅是名称上的简单替换,而是一场关乎社会观念变革、文明提升的深刻运动。它承载着消除歧视、促进公平的希望。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新的名称、新的态度,为这些同胞铺就一条充满爱与希望的平等之路,共同见证社会文明的升华与绽放。
来源:红网
作者:叶丽达娜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