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婧轩(山西大学)
云水泱泱,尘土茫茫。我们生在这样一个古老又向新而生的国家,却有太多人对她筚路蓝缕的来时路缺少了解。于是,许倬云先生从社会经济入手进行文化史研究,将史书中极少提及的生活中的零碎事物收集整合,最终创作成这样一部普通人能看懂的、有关老百姓生活问题的中国通史——《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序言中许先生即说明,“本书是为这一代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也就是中国文化成长发展的故事”。它以时间顺序为主线,追溯至远古时代“中国”概念还未形成时期;以空间顺序为支线,不仅细致分述不同时期中国版图各地发展状况,同时还放眼世界,叙述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交流,极富画面感。
正如书名所言,以大江大河奔腾向前比喻文化进展,支流相汇比喻文化浪潮相互激荡、冲突融合,河道分汊就像文化派别各成一家、百花齐放。整体进程内容丰富、多元复杂,渐成大同境界。
一个多月的阅读让我对这本历史类书籍略有了解,它更多的是现实主义的书写风格,但其中也不乏浪漫的言辞。比如描写黄河时,“黄河九曲,矢矫如龙,先是昂首北上,接着俯冲南下,然后迤逦向东,倾注大海,带走了万仞黄土,铺散在千里平原” “中国人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也积聚了文化的创造力”;描写长江时,“两岸峰高及天,神女雾掩,巫峡云遮,藤萝垂碧,滩险水急”“星沉平野,月上东山,远树近山,江渚沙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读者好像真正远赴江河岸边,轻轻踱步,领略壮丽山川之美,窥见滚滚历史长河奔流入海的那一缕风姿。
远古的中国,人们经历了波折而坎坷的漫长时光,主要的文化系统渐渐聚合,成为了日后中华文明建构的基础;中原的中国,形成了古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华夏文明体系渐趋明朗,百家争鸣、千红万艳、群星闪烁;中国的中国,空间向四周拓展,逐渐整合文明风貌和思想模式,秦汉的统一确立了后世的基本形态;东亚的中国,随着四邻内徙,外来文化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医药数学等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中外文明碰撞融合,绚烂精彩;亚洲的中国,文明范围已然扩大到东亚以外,经济与思想的网络都有所完善,更加秩序化、体系化;世界的中国,从蹒跚颠簸到勇敢跨越,从固步自封到开放自信,脚踏实地走的每一步都算数;如今的中国,距离国际舞台的中央越来越近,不断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示中国速度、中国力量。
“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中国文化经过了无数的起起伏伏,这一文化圈的中国人也体验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在广袤而温热的中华大地上,孕育了灿若星河的悠久文明,哺育了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历史走来的每一步都算数,生在当代的中国,我们始终向着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大步前进。一切欣欣向荣的同时,不能忘却湮没在历史尘埃里的人物与故事,我们要将其重新拾起,擦去附着在上面的泥沙,去触碰历史的温度,摸索中国的内在。
浩浩江河,巍巍峰峦,我们山海而来,点墨而去。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正为全人类的幸福与美好而全力以赴。远望神州,山河大地已是满目生机。未来的中国,必将谱写更加璀璨耀眼的壮美诗篇。
来源:红网
作者:贾婧轩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