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杂感随笔 | 汤圆香里话元宵

来源: 红网 作者:谭谦 编辑:张瑜 2025-02-08 21:23:28
时刻新闻
—分享—

□谭谦

距离元宵节还有些时日,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汤圆早已迫不及待地占据了C位。我精心挑选了一袋钟爱的黑芝麻馅汤圆,又去菜市场买了两斤洁白的糯米面。我九十八岁高龄的老公公尤其爱吃白汤圆。将糯米面搓成乒乓球大小,煮熟后撒上白糖,老人家一口气能吃六个。

做了一辈子教师的老公公常说,吃了汤圆就能交好运,还曾兴致勃勃地为我讲述一个关于汤圆的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的国家濒临灭亡,他被敌军追至长江上。发现江面漂浮着一些白色的不明物体,里面裹着粉红的馅料。饥肠辘辘的将士们一尝之下,竟发觉味道十分鲜美。向博学多才的孔子求教后,才得知此物名为浮苹子,据说吃了便能打胜仗。后来,果然如孔老夫子所言,楚昭王打了胜仗,成功复国。由于发现浮苹子的那天恰逢正月十五,楚昭王便下令,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甜甜的“浮苹子”,后来,逐渐演变成浮圆子、汤圆。

老公公还说,元宵节不仅要吃汤圆,更要“闹”,越热闹便越兴旺发达。他的这番话,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元宵节前后,村里热闹非凡,玩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莲船等表演精彩纷呈。我们在鞭炮声与喝彩声中穿梭,不知疲倦地跟着演出队伍,从一个村子奔赴另一个村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全家搬到了坊城,居住在青龙水库边。熊廷弼公园建成后的连续两年,都举办了盛大的灯会。绵延数里的灯笼,将当时还未安装路灯的青龙路周边照得亮如白昼。人们在公园里游玩、猜灯谜、领取礼品,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喜悦。

那时的我尚且年幼,诵读欧阳修的《元夕》,仅能对“花市灯如昼”的热闹场景感同身受,全然无法体会词中不见故时人的淡淡伤感。年岁渐长之后,我才明白,元宵节在古时也是情人节。古代的女子平日不能随意出门,唯有在元宵节这天,才能有机会与心爱的人相约见面。古人的元宵节,充满了含蓄而浪漫的韵味,在月光之下、黄昏时分,于人群中寻觅那个心心念念的人,这份情愫最终都被藏进了诗词之中。

上世纪90年代初,江夏体育馆连续几个元宵节举办的烟花活动,同样令人难以忘怀。人们吃过汤圆后,便扶老携幼前往体育馆观看烟花。现场万人空巷,场面极为壮观。孩子们提着小白兔、小金鱼等电子灯笼,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芒。

与我们的热闹欢快不同,住在楼下的冯阿姨家过元宵节则显得格外隆重。她们钟祥人将元宵称作小年,冯阿姨说,过大年是迎来,过小年则是送往,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大家又将回归各自的生活轨道,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这一天,冯阿姨会像过大年一样,准备一大桌丰盛的酒菜,邀请至亲相聚,喝酒吃肉,品尝一碗香甜的汤圆。

中国人向来注重食物所蕴含的美好寓意,一碗甜甜的汤圆,承载着团圆与圆满的期许。吃过这碗汤圆,这个年便过得圆满了。在新的征程里,无论前方是坦途还是坎坷,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想起这碗甜蜜的汤圆,心中便会涌起阵阵暖意。

来源: 红网

作者:谭谦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6/90/146883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