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杂感随笔丨“小石矶”的自我治愈密码

来源:红网 作者:陈之琪 编辑:汪敏星 2025-02-09 18:45:22
时刻新闻
—分享—

□陈之琪

《哪吒2》看得很爽很热血,一句“小爷是魔那又如何”让人记忆犹新。

但让我自己也意外的是,给我感觉“后劲儿很大”的不是哪吒敖丙,而是影片中的配角石矶娘娘。

在《哪吒2》的反套路叙事里,石矶娘娘也不再是童年印象中的那个“坏妖怪”了。只是一个爱臭美的宅女,被哪吒意外“打了个底朝天”。

她不纤细、她强壮;她不尖酸、她很温柔;她不渴望力量、她喜欢安静生活。她不是主流审美下的“美人建模”,却给了很多观众莫名的喜感和治愈感。

她本来的身体是一整座石头山,却被哪吒打得只剩几块小石子,被网友戏称“小鼻嘎”。

结果她还从石头缝里钻出来说:“太好啦,还剩一点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025年,更发觉这种心态之宝贵。我愿称小石矶为今年第一个治愈系大美女。

为啥这么说呢?或许是现在人们普遍都太焦虑、太不自信了吧。近几年,无论是在身边人、在自己、还是在社交媒体上,都越来越能感觉到某种源自生活的压迫感,一种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身能力和现实困境感到忧虑的感觉。

把自己这份心思挖到底,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认可、不相信。

不认可自己现有的能力、地位,所以总想寻求攀比、追求更多,容易陷入焦虑内耗的循环,对外界产生艳羡甚至嫉恨;不认可自己的面貌、身材,所以总想“变得更好”乃至吹毛求疵,陷入自我否定、外貌或身材困境;不认可自己的出身、背景,在心里有对原生家庭背景的标签,难免感到自卑紧张、不敢表达内心以至于遗忘了自己的意志和思考。

但“石矶娘娘”从没这么觉得。我生来就是石头,一心修炼让自己成为一整座大山;我生来就孤身一人,但我自娱自乐;我生来就能塑造任何形态,但我喜欢杨贵妃的丰满富态,即便“魔镜”说我方圆千万里中都不是美人,但我也仍这么自信地相信自己的审美和自己的样子。

可以说,这种对自己永远稳定自信的硬核心态是成长、强大的坚实基础。没有这份心态或许也能平安成长无虞,可一旦面临突如其来的意外变故,就难免信念崩塌。

所以说电影里“石矶娘娘”强大成为一方妖王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小石矶”则教会我们,什么叫做真正的“逆来顺受”、万般舍得。

强如一座山、微若小石子,“石矶娘娘”遵循的是“舍得方能长远”的道理,绝不内耗。

试想一下,你没干伤天害理之事宅在家里跟闺蜜比美,突然来了个从没见过的哪吒把你暴打一通、千万年修炼之功尽数散去……换个人或许都有自绝之意了。

我们常说“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正有这个意味。我们永远无法规划、预测哪怕想象未来,很多时候也无法决定外界对自己的巨大影响和压力,但我们能做到的是守住自己的“内核”不要受致命摧残——就像“石矶娘娘”做到的一样。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面对汹涌而至、无法招架的意外,要立即认识到,能舍得身躯面貌、就终有一日能重塑;能舍得到手功名,就能以自由身从零奋斗;能舍得已至千里、就能重积跬步。

但前提是一定要“还剩一点点”——一点点什么?一点生命力,一点不变的志气,一点修炼磨砺所得的格局眼界,仅此而已。有舍得,才有保全。在人人叫你不够拼、不够闯、不够敢的今天,可有人教你这个保存自我的道理?

归根究底,“小石矶”是怎么完成逻辑自洽、自我悦纳的?应当是一种永远接受自己的能力。“太好了,还剩一点点”的轻盈快语很令人心动,因为能感到这种对“半瓶水”的欣喜是发自内心的,宛若少女的。

人出走很远,何以归来仍是少年?就难在有一种少年般的心态——历经千帆过、见繁花似锦,仍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真心为自己拥有的所自喜。

自信与悦纳不应当是努力打拼、有所成就之后才能获得,而应当是我们努力不息、奋斗不止的前提条件,只是现在人们总是先抓取后者、才有功夫来考虑前者,实则“修错了功法”。真遇到意外,还是要明白,悲戚自己“曾经拥有”毕竟已是过眼云烟,是虚无缥缈之物,与其如此,何不珍视如今所有。无论丰俭,喜乐由己。

从来自我认可、一向分明舍得、永远悦纳自我。这是“小石矶”投射出来的,当代人应当有的一份纯粹真挚的赤子之心。心怀这样的纯粹意念,不因过去而悲哀、不因未来而忧虑,只因当下而满足欣喜,随时能再次出发,如此心态、何事不成?

2025年开年,希望你我可以在路遇坎坷时,脑海里响起一声“太好了,还剩一点点”,然后拍案而起慨然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来源:红网

作者:陈之琪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6/91/1468944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